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研讨会在京举行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近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简称《杜鹃红》)研讨会在京举行。十余位专家学者和出版方代表就该书的时代价值、人物塑造、创作特色等展开深入研讨。
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研讨会在京举行。 均为主办方供图
《杜鹃红》是湖南“80后”女作家尹红芳蹲点瑞金3个月、走遍瑞金17个乡镇、走访百余名红军后代而创作出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品跨越百年时空,还原革命红军的生命传奇,勾画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杜鹃红》的意义首先在于提示我们关注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如何在前代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写出具有自身独特气质、又和时代联系紧密的精品力作。在此方面,这本书具有标志性意义。尹红芳有当下时代的审美趣味,她关注时代的内在意蕴,并用这种意蕴来同构作品,从真实而细腻的小角度切入,拼贴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书写了赣南地区的丰富的人物群像。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认为,尹红芳用3个月时间认真采访,挖掘积累了好的故事和细节,这些扎实的采访让作品品质获得了报告文学界的认可。报告文学是一种经历和经验的写作,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思想性,作者用故事呈现出自身的历史观,书写了红军革命后代的命运,作品可读性和文学性都较强。
文学评论家张陵表示,本书作者的问题意识很强,作者以问题为导向,敏锐地把瑞金这样一个红色革命老区的当代发展放置在历史与当下交织的语境当中来展开书写,最后落脚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既有政治高度,也有文本说服力,还有文学审美性。
学者王晖认为,《杜鹃红》视角独特,将乡村振兴和红军革命后代相联系,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革命历史相结合,呈现了红军革命的初心、乡村振兴的信心以及复兴未来的雄心,为乡村振兴题材的报告文学拓展了新的表现空间。
“报告文学的写作,诚实和真实是互为依托的生命线。诚实与真实是严格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境界。很欣慰看到一个年轻作者采访如此诚实又恳切。”作家张子影说,作为一位女性作者,尹红芳把丰富多彩的人物和故事用细腻的文字编织在本书里,像一曲众生合乐的大合唱,歌颂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中中国乡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杜鹃红》作者尹红芳。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作为一名青年报告文学创作者,尹红芳的视角独特,意蕴内敛,采访扎实,作者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将内在的革命理念和情感价值生动地传达出来。革命情感都是从人物内部散发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先搭建框架,再补充材料的写法。因此格外吸引和打动读者。
尹红芳谈到自己的创作初衷来自对同乡革命烈士伍若兰英雄事迹的深深触动——“什么样的精神和信仰令她和战友背井离乡,这种精神是否被深刻凝集并薪火相传,这种力量是否转化为新时代建设巨大动力?”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她蹲点瑞金走访了瑞金,完成了这部作品。她表示,革命先辈孜孜以求的复兴伟业,应当在当下社会人心中、每个普通建设者血脉中深刻牢记,并为之践行。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