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读报告文学《中国青年》
■罗雄
3月6日,《长沙晚报》在封面版推出报告文学《中国青年》。由于习惯思维作怪,在“掌上长沙”见到这个“大”标题就换了频道,没想到几小时后,这篇被我忽略了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让新媒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报告文学《中国青年》,是一篇抒写平凡青年的不平凡之文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长沙青年志愿者郑能量直面死亡,驰援武汉,在缺乏防护保障的情况下勇敢参战,靠的就是志愿者精神、信仰的力量和心中的那缕阳光,他用无私的大爱彰显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青年形象。”这是我收到的一则读者感言,催着我不得不赶紧去阅读《中国青年》。
作为一往情深的《长沙晩报》老读者,我找来报纸,认真阅读起《中国青年》来。这一篇写长沙青年志愿者郑能量逆行奔赴武汉抗疫的文章,字里行间清风正气扑面而来,特别是郑能量给家人的那则近绝命书的“交代”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知道此行凶险,已抱必死之心,始明不惧之志。如果我命数至此,死在了武汉,请将我的骨灰通过无菌化处理后撒在长江里,漂回湖南……”何等壮怀激烈、荡气回肠,谁不为之动情?
已是中午时分,读兴正浓,夫人几次催我吃饭:“么子东西咯样好看啰,未必能当饭呷?”我说:“美文可餐!”她若有所悟:“难怪看得咯样津津有味!”一口气读完《中国青年》,虽然饭已冷、菜已凉,但是心中温暖如春,一篇好作品真的能让人难以释怀,心潮澎湃如长江之水。
《中国青年》的可贵之处在于聚焦平凡人物,通过以小见大的命题,弘扬了中国青年的主旋律。郑能量是一个实实在在、平平凡凡的人,他的平凡体现在:是家庭中的小字辈,是单位的小职员。自幼因家境贫寒养成独立自强性格,初中辍学以擦皮鞋和当搬运工营生,因为不甘平庸考取了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和湖南师范大学本科,但勤劳善良,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
“面对新冠病毒的肆虐,27岁的志愿者郑能量,‘似那黑夜里的一道光’,正月初一从长沙逆行奔赴武汉,冲到前线硬核抗疫,扛起中国青年的责任,还原中国青年的模样。”正是这样一位平日里默默无闻的人,却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位卑未敢忘忧国”,身体力行为国分忧。他在万家团圆的大年初一告别父母和女友,冒着生命危险特立独行驰骋武汉。《中国青年》一经刊出,就赢得了读者和网民的热情点赞!
《中国青年》的闪光之处在于以情动人的写作,传播了中国青年正能量。 “正是有大量郑能量这样的中国青年的坚守和奉献,‘封城’后的武汉人不再焦躁恐慌,同样享受阳光的温暖。”文章将郑能量的真情实感如实表达、自然流露,向读者和盘托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内心世界:“我们长大了,可以扛起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家国天下。”
作者首先展现的是郑能量对亲人的情,其次是对国家的情,再者是对患者的情。“郑能量每次踩油门、点火,都是一次逆行。”“他和他挂着‘湘A’牌照的白色别克小汽车,不知疲倦地奔行在江城的大街小巷,成为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他总是无论生死地往返于医院和社区之间,哪怕饥寒交迫也无怨无悔,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关爱与奉献。文章洋洋洒洒近8000字,能够让人读得下去的理由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战“疫”仍在继续,郑能量等青年仍在一线全力奋战。淬火成金,百炼成钢。年轻一代,必将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用行动践行使命,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他若前行,就是中国历程;他若屹立,就是中国脊梁;他若讲述,就是中国故事。”《中国青年》既是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也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赞美新青年、传承精神的精品力作。精神,薪火相传;青春,生生不息。唯愿有更多的人去抒写这个时代,抒写中国青年!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