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报告文学 | 中国青年
“知道此行凶险,已抱必死之心,始明不惧之志。如果我命数至此,死在了武汉,请将我的骨灰通过无菌化处理后撒在长江里……”面对新冠病毒的肆虐,27岁的志愿者郑能量“似那黑夜里的一道光”,正月初一从长沙逆行奔赴武汉,冲到前线硬核抗疫,扛起中国青年的责任,还原中国青年的模样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
李鹏飞 范亚湘
一
1月27日,正月初三,武汉“封城”的第五天深夜。因公共交通均已停止运营,偌大的城市浸没于一片寂静之中。
一辆挂着“湘A”牌照的白色别克小汽车,载着一个刚刚从医院下班的护士缓慢地穿过一条小巷,耀眼的车灯之光划过湿漉漉的夜空,将小巷照得通亮。
“谢谢你,我到家了!”车子稳稳地停在一个小区门口,目送着有些疲惫的护士走进小区,27岁的司机郑能量伸展了一下双臂,掉转头将车开到了一座立交桥下。
郑能量用矿泉水简单地洗漱了一下,裹着一床薄薄的毯子,在车里沉沉地睡去。这已是他第三夜露宿街头了,“我什么也不去想,因为天一亮就要再次上路。医护人员、患者、市民,只要他们需要,作为志愿者的我就立刻出发。”
街头冷清得让人有些害怕,不时,有救护车呼啸着打身边疾驰而过。此情此景,完全超出了郑能量对武汉的想象。道路上人车稀少,两旁的所有店面紧闭,虽然已到武汉两天,但人生地不熟的他找不到过夜的落脚点,只能在车里将就。
时间回溯到1月24日,大年三十。租住在长沙市岳麓区含浦车塘河小区的郑能量一家聚在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女友第一次来我们家里团年,这顿团年饭比往年多了好几个菜,摆了满满一桌。”
而远在300多公里外的武汉,人们此刻正在进行一场悲怆而坚韧的城市保卫战,面对的敌人,是看不见的传染力超强的新冠病毒。1月23日,武汉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495例,其中包括部分医护人员。为了防控病毒进一步扩散,这座拥有1100万常住人口的中南重镇宣布“封城”。
这一天,开启了对武汉史无前例的大拯救,同时打响了人类迄今最大规模遏制病毒的战斗。
“滴”的一声,郑能量的微信群里推送了一条消息:武汉“封城”,亟需招募志愿者……
去还是不去?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郑能量在床上辗转了一夜。
天亮了,春节到了。
郑能量和家人一道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开车准备把女友送回衡阳老家过年。去长沙火车南站的车上,女友高秋兰觉得向来活泼阳光的郑能量有些怫然不悦,言语少了,“大过年的,还以为是他舍不得我离开咧,当时也就没怎么在意。”
但是,细心的高秋兰还是感觉到了郑能量的异样,“换在平时,他会看着我过安检才离去。这次他却借故乘高铁的人少,只是将我送到安检大厅。”
南下的高铁进站了。列车刚出长沙,心里忐忑不安的高秋兰接到了郑能量的电话:“我已经上了京港澳高速,去武汉疫区当一名志愿者。”
“为什么要去冒这个险?”武汉因病毒肆虐“封城”,高秋兰早就听说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厉害,但身在高铁上的她对郑能量逆行而去武汉只能无奈兴叹,“他喜欢做公益,做起来爱玩命,不大顾及自己……”
电话那头传来高秋兰嘤嘤的啜泣声,郑能量说话的语气却依然坚定、有力。“这个时候我如果还在电话里劝他不去武汉,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相反还会影响他开车……他明显就是来真的,已经容不得我反对了!”高秋兰明白。
绵绵细雨中,一路北上。郑能量边开车边不断地反问自己:前路未知,是否已做好了迎接一切困难、危险的准备?“其实,我也有些怕,不是怕死,而是担心病毒藏身,今后祸及家人……”
车过京港澳高速羊楼司收费站,进入了湖北境内。郑能量把车泊在服务区,掏出手机,微信里除了拜年的信息外,就是女友和家人、朋友的一连串问号:那是病毒,安全吗?你可以不想我们,但想过自己吗?你得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郑能量按摩了一会紧蹙的眉头,清点了一下车上携带的物品和装备:6粒拉米夫定片、6粒依非韦伦片、30粒维生素C、120粒维生素B族、3根生命吸管、1把折叠军刀、1把长剪、4个打火机、1000克葡萄糖……
清点完毕,深感此行凶险叵测的郑能量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一条近乎“疯狂”的“生死状”,算是给家人、女友和关心他的人们一个完整的交代:“忠孝自古难全,我郑能量决定进入武汉疫区做一名志愿者,自愿接受最脏最累的一切工作,哪怕就是扛尸体,这都是我的选择……请放心,我定会在武汉尽绵薄之力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不给医护人员添麻烦、不占用医疗资源,会在自救的同时再救人。我自己具备一定的医疗、护理、生化知识,如果不幸被感染,紧要关头,我会自行了结生命以避免病毒扩散。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皆由我郑能量自己承担,与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无关。作为一个中国青年,我不怕死,只怕今生有憾……知道此行凶险,已抱必死之心,始明不惧之志。如果我命数至此,死在了武汉,请将我的骨灰通过无菌化处理后撒在长江里,让它漂回湖南,以此报答、陪伴我的家人、老师、朋友,还有我的祖国、理想。”
郑能量的文字也许不优美,甚至略显粗糙,但必然是发自内心的诚实独白。这种诚实最值得信赖,也最让人心安。当人们还处在对新冠病毒的无知而滋生的惊惧之中时,郑能量却用行动和大白话宣告什么是生命的尊严,什么是中国青年的热血与担当!因而,郑能量的“交代”出来后,他周围的人们对于病毒的恐惧刹那间减弱了。这个普通的长沙伢子即将直面生死,他那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火一样的青春力量温暖着疫区的人们,也鼓舞着忌惮病毒的人们去诚实地面对病毒、战胜病毒。
路边的风景一闪而过,车子继续北上。蹙额舒展,郑能量紧绷的身体轻松了许多,踩在油门或刹车上的脚格外平稳。
二
1月26日凌晨1时许,郑能量顺利地进入了武汉市区。
满城皆是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不尽长江波浪滚滚,两岸的霓虹折射到江水中,泛起层层彩色的涟漪,江城武汉美丽得仿若童话里的城市。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似是给武汉按下了暂停键。烟雾蒙蒙的江上,空空荡荡的街头,安静得令人心痛。
“长江我来了!武汉我来了!”郑能量对着空旷的长江猛吼了一声。此刻,他意识到了即将面临的必是一场大战,也是人生的一次大考。只要踏上征程,就意味着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争分夺秒,不分昼夜。
枕着江涛,郑能量在车上蜷缩了一夜,天刚亮,他开车跟着导航到了附近的一家医院。谁需要帮助?不知道该如何联系需要帮助的人,郑能量只好采用去医院门口蹲点这个最原始的“笨方法”。
“我是从长沙来的志愿者,您需要帮助吗?”每遇到一个医生模样的人,郑能量就会主动上去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接到了第一单:送一个下班的男医生回家。
“8公里多的路程,我跑了二十来分钟,等到达目的地时,后座上的医生已经睡着了。”郑能量不忍心叫醒酣然入睡的医生,是的,在与病毒的这场艰巨的拔河赛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在牢牢地拽着绳子这一端,他们那么使劲、用力,实在是太辛苦了。
医生下车后,郑能量又把车开回了医院门口。由于他只是戴着一个口罩,而且不懂得询问技巧和操一口长沙话,很多被询问的人远远地避着他。郑能量没能再次接到单,夜幕已经降临,他只得恹恹地将车开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去休整。
第一天的奔忙,让郑能量深切体会到了身边的压抑气氛,以及莫测的风险和无边的孤独。既来之,则安之。天一亮,郑能量就给车消了毒,开到医院门口继续蹲点。
这次,他很幸运,遇到了一个武汉当地的志愿者,并加入了其所在的武汉抗疫公益志愿者联盟123志愿车队。“就像一个散兵游勇找到了组织。”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郑能量不再孤单。
在微信群里,郑能量随时准备着接受各种任务:帮助有需要的市民出行、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运送医疗物资……“我很自豪,成为一名抗疫的摆渡人!”
为了接到更多的单,郑能量一口气加入了好几个志愿者群,同时经常在各医院、酒店群推送自己的信息:“大家好!我是中国青年郑能量,是一名从长沙来的志愿者……如果您需要出行,我将免费为您服务,我的电话号码是……”
疫情前期的武汉的确非常危险,时刻有被感染的可能,这让志愿者们的行动难上加难,他们在精神上、物质上、体力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志愿者们毅然选择了向险而行,可以这样说,郑能量的每一次点火、踩油门,都是一次逆行。
正常情况下,市民如果有用车需求,会将求助信息发到志愿者微信群内,不到半个小时就会有人接单。一次,郑能量所在的群里接到了家住蔡甸区的一个女孩的求助信息。那个女孩的妈妈患了癌症,一直在做化疗,这次却因疑似新冠肺炎而急着要去医院做检测。
好几个志愿者都不敢接,大家都清楚,这是极度高危的病患,上谁的车,谁就有可能“中标”。“当时我正跑在武昌区的路上,我想,如果我拒绝,她妈妈很有可能就会死在家里,一家人都可能感染上病毒。”郑能量的内心也有过犹豫、挣扎,但他还是果敢地去了蔡甸区。
与疑似患者、医护人员接触,特别是运送新冠肺炎病逝者遗体,被感染的风险要比平时跑单高出好几倍。2月3日,同为武汉抗疫志愿者的司机何辉,就因感染病毒经抢救无效离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郑能量在志愿者群里发现,运送新冠肺炎病逝者遗体的单几乎没人敢接,不少司机都会害怕、忌讳。
“不论病逝者是什么身份,我们都应该尽力让病逝者最后的时刻拥有尊严。”抱着这样的信念,郑能量将年前新买的车卸掉后座,多次把新冠肺炎病逝者遗体运送到殡仪馆。“家属也害怕接触遗体,没有办法,我只好上去一起抬。每逢这时,我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多想,有的只是悲痛。因为我知道,那个袋子里包裹着的是一个完整家庭的破损。当然,做这些的前提是我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因为我还想帮助武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咧……不过后来好了,这些工作都交给专业人士去做了。”
当然,每一次出行不见得只有危险,有时,背后就隐藏着一个质朴的动人故事。郑能量说,一次,他接到一位医生的求助,她一直奋战在武昌区一家医院抗疫最前线,她的丈夫不幸感染了病毒,住在江夏区的一家医院。因抽不出时间去探望丈夫,她只好委托郑能量给丈夫送去一套洗漱用品。“从武昌到江夏,跑了足足57公里。但这趟下来,我真的好开心。我带去的何止是洗漱用品,难道不正是人间的温情吗?即使在灾难面前,情依旧,爱依然。”
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许多中国青年在践行着爱的理想和使命,“早一秒送到,多一分希望!”与武汉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唯有坚持、坚定、坚守,因为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虽然疫情凶猛,但并不只有郑能量一个人在战斗。武汉当地的热心人士听说郑能量的故事后,主动为他提供住宿,并支援能量补给和防护装备。他和一个武汉当地青年创建的007救援车队,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了近百名司机、30多名后勤人员。
“总有人问我,做志愿者图个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图什么。我一直在想,作为一个中国青年,在这种时候,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我要用我的车护送他们平安抵达战场或者温馨的家园。”郑能量的心里有热血,身上有股火,肩上敢担当,站直了就坚挺,似一个披甲执锐的战士,唯有向前!
难道郑能量真的不怕吗?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面对汹涌的病毒,没有一个人不怕。郑能量也是肉体凡胎,但就是怕,还得挺上去!不完全是因为勇猛,而是因为一个中国青年的使命!在最危急的关头,秉持一颗赤诚的心,直立在最前沿,咬紧牙关坚守着不低头、不退缩,用生命坚毅地守护生命。
没日没夜,即便铁打的人也会疲惫不堪,但郑能量无论干什么都开开心心、认认真真去做。“我不但要为武汉出力,还要让经受病毒侵扰的人看到我年轻的笑脸。只要我们都在,武汉就会有热度。”正是有大量郑能量这样的中国青年的坚守和奉献,“封城”后的武汉人不再焦躁、恐慌,同样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
“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天武汉下着鹅毛大雪。”郑能量的微信群里突然来了一个求助的信息,“她是一名与我同龄的护士,是第一批因感染病毒而离开战场的战士。她说她在医院住了20多天,现在已经康复可以出院了,问有没有人愿意送她回家。当时我的防护装备还不齐全,只有一个一次性口罩。说实话,我也有些担心,毕竟不知道她的身上带不带病毒。但我还是发动了汽车,因为在那样寒冷的大雪天,我不想让一个刚治愈出院的战士心寒……接到她时,我瞬间震惊了,她竟然一个人从医院里走了出来,神态是那样从容、淡定。上车后我问她,你身体恢复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她莞尔而笑,说:‘我想再上前线,和战友们一起从病毒手里抢回生命!’听完这话,顿时觉得我郑能量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我在武汉所做的一切真的不好意思提起,这也是我不太愿意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的原因。在武汉,有很多像这位护士一样的中国青年,他们不惧危难,忘我地和病毒争夺时间、挽救生命!他们不求回报,用坚实的臂膀保障着‘封城’后千万武汉人的日常生活所需。”
“不要以为在武汉做志愿者只有苦和险,这其中也有委屈、尴尬。”那天,为了将新疆捐赠的两万箱乳制品及时转运到一家方舱医院,郑能量和队友们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4时,“刚扒了几口中饭,微信群里就有了一条新的求助信息:一个身在一线的护士紧急请求援助卫生巾。在场的几位队友年龄都比我大,齐茬茬地推荐我去完成这个任务。我开着车到附近的超市买了几包卫生巾,结账的时候,那个收款员女生怔怔地看着我,‘刷’地一下,我的脸热烘烘的。不过,当我把卫生巾送到护士的手里后,她立刻给我的微信推送了一首歌:‘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郑能量从不忌讳说出曾经有过的苦闷和彷徨,但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会乐观地去面对,“没有怨恨,唯有积极地去争取、创造。”
1993年,郑能量出生在长沙雨花区的一个低保家庭,母亲长年身患重病,父亲又不在身边,他自小由外婆带大,甚至因为贫困而没能读完初中。“辍学后,我就去街上擦皮鞋、做搬运工,尽己所能生存下去。”同时,郑能量时刻想重返校园,“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人,能够做什么?”他边在街头擦皮鞋,边自学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2013年6月,我通过招生考试,考入了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接着,我又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习。”
在郑能量看来,如果没有社会的救助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他的人生不可能迎来这样的转变。每年,学校都会给他发奖学金和助学金,让他一门心思读书。“大三那年,我决定把名字改为‘郑能量’,这样就能时刻提醒自己,有了社会的关爱,才会有自己的今天!我想以这样的名字,激励自己给社会带去更多的正能量!”
大学毕业后,郑能量成了湖南建工集团的一名员工,“每天在项目上与那些农民工打交道,我特喜欢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人应该懂得回报社会,国家有难,我自然不会去做看客,而想做一个温暖、有力量的人,尽最大的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疫情之下,每一份温暖,莫不是一盏灯,每一个温暖的人,莫不是传灯者。对于郑能量来说,逆行去武汉做一名志愿者就是出于他的本能。“我没想太多,只是想这是我需要去做的事。这次战‘疫’对我们青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当年‘非典’时我们还小,是受保护的对象,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扛起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家国天下。”
四
时间飞驰,不知不觉,郑能量到武汉已近40天,似上紧了发条的陀螺,不停地在武汉打转。他和他那挂着“湘A”牌照的白色别克小汽车,不知疲倦地奔行在江城的大街小巷,成为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更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来到武汉的第二天,郑能量就体验到了“被爱”的感觉。这天,武汉下着大雨,夜深了,奔跑了一天的郑能量正饿着肚子,一位市民瞒着家人,冒雨给他送来了一碗武汉热干面。离开时,那位市民说了一句地道的武汉话:“不七东西身子亏得很(不吃东西身体容易累)。”这是郑能量第一次听到正宗的武汉方言,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武汉的温情。
有一次,郑能量送一位军队医院的护士去上班,当时是早上7点不到,他有些“饥寒交迫”的感觉。这位护士上车后,拿出一个煮熟的鸡蛋递给他,说那是她家里最后一个鸡蛋了,“七了填下肚子。”而且,护士比划着胜利的手势,主动和他在车上拍了一张合影。这是他来到武汉后,拍下的第一张合影,“我会珍藏一辈子。”
1月29日,收工后的郑能量给车子做全面消毒,在车内发现了一个装着200元钱的红包。这是谁留下的?郑能量想不起了,只好拍照发了一条朋友圈:“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但这个钱真的不能拿。”
一位身患癌症的陌生患者,主动添加郑能量的微信,非要给他转666元钱;一位感染新冠病毒的老人,下车后送给他一个面包,并告诉他“这个面包没有病毒,你要多吃东西,增强免疫力,中国还需要像你这样的青年”……如此感动着郑能量的故事还有好多,“那些点点滴滴的光,不断地支撑着我去坚守。”
抗疫犹酣,逆行者郑能量“我不怕死,只怕今生有憾”之悲壮誓言,令无数人泪奔。只要一提到抗疫逆行者,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郑能量,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其抗疫事迹。
“少年强则国强。”郑能量这个长辈眼中的孩子,却冲在了抗疫前线,“这就是一个中国青年该有的模样”。他若前行,便是中国历程;他若屹立,就是中国脊梁;他若讲述,则是中国故事。
“这辆‘湘A’的牌照在武汉大街小巷穿梭,这是一名逆行来到疫情暴风眼的外乡来客……‘90后’的热血在涌动,奉献的情怀没有地域隔阂。他的名字叫郑能量,一份奖励,实至名归!”2月9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授予郑能量“天天正能量特别奖”,并颁发2万元奖金。
2月17日,湖南省国资委对郑能量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通报表彰,号召省国资委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向郑能量学习。
2月25日,腾讯基金会给郑能量捐助5万元的战“疫”人物慰问金。
“你是我们湖南建工3万员工的榜样!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郑能量的工作单位湖南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叶新平为他手书一封,给他加油鼓劲。
“逆险而行的你是我心里最明媚的阳光,唯愿疫情早点结束,你能安全回归,别无所求。”女友高秋兰只希望“亲爱的他”平安回到身边。
如今,郑能量和其他志愿者们,仍然不舍昼夜地在抗疫一线逆行。正如一篇报道里所说:“郑能量虽然平凡,但他是一个响当当的中国青年,一个舍身忘我的抗疫英雄,似那黑夜里的一道光。”
3月2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武汉疫情快速上升态势得到控制,湖北除武汉外,局部暴发的态势也得到控制,湖北以外省份疫情形势积极向好……
这天,武汉久雨方晴,郑能量一大早就接到了一个求助信息:到武昌区一家医院接一位母亲和新生儿回家。郑能量仔细地给座驾消了毒,穿上一件崭新的防护服,戴上唯一一个舍不得用的N95口罩,准时赶到了医院。
回来的时候,车过武汉大学樱花大道,早樱花已经绽放,灼灼的煞是鲜艳。郑能量有意放缓了车速,从后视镜里,他看到后座上的母亲深情地注视着怀中的孩子,笑得如同樱花般灿烂……
久违了,这是武汉人的笑,那么真挚,那么甜蜜。
大颗大颗的泪珠从郑能量的眼眶里滚落了下来,或许,想看到众多武汉人像这位母亲一样开心地笑,就是郑能量当初从长沙逆行来武汉的初衷。
胜利就在眼前,疫情必将过去。郑能量说,接下来他要做的是,用社会给他颁发的奖金和慰问金,去帮助那些因疫情而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早早地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正能量的种子。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