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 春天的故事 壮丽的诗篇

  光辉历程

  从深圳迎宾馆出发,穿过热闹的市区,道路两侧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花木夹道,绿树成荫,整个城市一派现代化气息。大约8公里之后,就能到达深圳河畔的皇岗口岸。

  1992年1月19日上午,邓小平同志刚抵达深圳,按计划应休息一天,但他“想到处去看看”。第一站,正是从迎宾馆去了皇岗口岸。

  这是一段被中国人民不断回忆、反复讲述的历史。这一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方谈话。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特区姓“社”不姓“资”

  在深圳人记忆中,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视察让整个城市感到振奋。所到之处,如深圳国贸中心大厦、中国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等,当地群众夹道欢迎。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之行,并不只是视察几座城市。当时,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影响之下,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成为影响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大问题。

  据当时负责记录邓小平同志谈话要点的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松营回忆,邓小平同志到深圳第一天,就针对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进行了回应。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当谈到办经济特区的问题时,邓小平同志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一句句振聋发聩的话语,如春雷滚滚,响彻1992年的春天。

  “你们要搞快一点!”

  1984年,邓小平同志曾视察过深圳。1992年再来时,深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的羊肠小路、低矮房舍,正变成宽阔的马路和成片的高楼。邓小平同志感慨:“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加快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还有着更高的期待。

  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同志离开深圳前往珠海。在蛇口港码头,邓小平同志同深圳市负责人一一握别后,向码头走了几步,突然又转回来,向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在从深圳前往珠海的快艇上,邓小平同志指着广东地图对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非说,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们老站长当时向邓小平同志汇报,皇岗口岸最高流量可达5万辆次和5万人次。后来,最高客流量达到了20多万人次,约30年来总车流量超过3亿辆次、客流量超过了15亿人次。”站在连接深圳与香港的落马洲大桥桥头,深圳边检总站皇岗边检站站长熊志宇说。当年,邓小平同志就是站在这里,深情眺望对岸的香港。

  回身看,不远处高楼林立,人头攒动。如今的深圳,已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2020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7670.24亿元,而在南方谈话前一年的1991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236.663亿元。

  不仅是深圳,整个广东,甚至整个中国,也在这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深圳市CBD风光。

  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探索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中国人民同样不会忘记,致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最佳方式,就是将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如今,他当年走过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都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整个中国也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深南中路与红岭中路交会处的邓小平同志巨幅画像,已经成为深圳的新地标。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画像前拍照留念,献花致敬。画像上,邓小平同志目光和蔼,背景是今日深圳风貌。上面写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深圳荔枝公园东南出口的邓小平巨幅画像。

  见证者说

  “采访世纪伟人让我铭记一生”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艳红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在1992年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护航,又一次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

  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锡添跟随邓小平南方视察5天贴身采访,他写成的《东方风来满眼春》用七个小短篇依序地记录了1992年1月19日到23日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的日子。

  如果说,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东方风来满眼春》则将伟人的声音传遍世界。

1992年7月20日《长沙晚报》1版

  在201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那天,长沙晚报在“怀念小平”专版中刊发了报社赴深圳特派记者刘炬对陈锡添的专访。近日,记者采访了刘炬,详细回顾他当年对话陈锡添的经过,据刘炬介绍:当年73岁的陈锡添精神矍铄,对小平同志南方视察往事如数家珍,他热情而详细地回忆了自己跟随邓小平南方视察5天贴身采访的点点滴滴。

2014年8月22日《长沙晚报》18版

  “接到这个采访任务时,我的心情很激动,虽然过往曾采访过不少国家重要领导人,但邓小平选择这个时间点来深圳有着特殊意义。”陈锡添当年回忆说,“当即我就下定决心,没有任务也坚决做好采访,日后再另找机会发表,此事若不报道将是我记者生涯的遗憾。”

  在贴近小平的5天时间里,为了防止错过谈话的内容,陈锡添尽可能地向邓小平“靠近”。“站的时候,我拼命往前挤,几乎成了小平的贴身保镖。坐的时候,首先打听邓小平坐在哪里,然后先坐在他后面。”陈锡添说,“反正是想尽办法靠近他,他谈话的细节,他的表情、动作,我都会记下来。”

  这5天的贴身采访,一代伟人给陈锡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锡添深情地说:“他是一个慈祥和蔼、可亲可敬的老人。他聊天时谈笑自如、妙趣横生。他没有慷慨激昂之状,经常是扳着手指,平和地娓娓道来,道出中国历史的进程,道出正确的航向,道出中国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陈锡添对刘炬回忆说,邓小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非常平凡的老人家。他刚刚走下火车的时候,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黑裤子,满面笑容,非常慈祥,也很朴素。5天全程陪同下来,和蔼可亲的印象越来越深。他没有作任何报告,都是用闲聊的方式。他坐在那儿发表谈话的时候,经常打着手势,扳着指头,慢腾腾地讲,讲得很慢,但是讲的话逻辑性非常强,非常准确,非常幽默,常常引起一阵阵笑声。

  《东方风来满眼春》发表后,迅速传遍世界,在全国人民之间引起热烈的反响。对此,陈锡添说,他只是历史转折瞬间的记录者,完成了一位新闻人的使命。“采访这位世纪伟人,让我铭记一生。”陈锡添说。

  陈锡添也坦言,这篇文章有一个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把邓小平的一段很重要的谈话写上去。“当时他是这么说的:‘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陈锡添说,“这几句话没写进去,是我最遗憾的。”

陈锡添

  经典重温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摘自《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2年7月20日《长沙晚报》1版)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为李春璞整理(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作者:】 【编辑:张日】
关键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