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锲者光安

  ■陆曼玲

  一座岳阳楼,曾吸引多少文人墨客登临揽胜,吟诗作文,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宋代散文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一个少年,在初中时读到《岳阳楼记》便为其倾倒。少年喜欢书法篆刻,便立下志愿要将《岳阳楼记》全文锲刻于石头之上,让这篇名作的思想与情怀借助寿山青田两石以另一种形式流传。

  少年从武冈一中毕业后入伍,然后转业,然后当记者编辑,然后从事行政管理。繁忙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及自己的爱好,但少年的梦想已植根于心底。一有空闲,他便临摹字帖,习读印谱,学习篆文,阅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陶冶情操,一年又一年,他在为完成自己的理想做着准备。

  忙碌了几十年,少年变成了老人。退休了,他卸下工作重担,重拾自己的旧好。他一次次登临岳阳楼,在浩瀚的湖水中揣摩当年范仲淹挥毫抒怀的心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使他心潮澎湃,深感祖国山河之壮丽;在岳阳楼上一遍遍背诵《岳阳楼记》更让他感慨万千。范仲淹这个距今千年的官员,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但他关心民众的疾苦,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做人处事的态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他的家国情怀,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以民为本先公后私的崇高境界。徜徉于岳阳楼,只见书摊上摆满《岳阳楼记》的书法作品,从皇帝将相到布衣平民,竟有八大本,其中不乏张照、米芾等书法大家,而将《岳阳楼记》全文刻于金石之上的却世无一人。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那个喜欢捉刀刻印的初中生几乎给村里每个男人都刻了名章,让他们盖在领稻谷、领工分钱的账簿上,但心里已立下一个愿望——在条件具备的时候要全文篆刻《岳阳楼记》;他想起了自己的青年,那个在青藏高原服役的文书在小县城里看见一本《康熙字典》爱不释手,每天对着字典中的小篆临摹,那是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在一点点地准备;他想起自己步入中年,转业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记者,后到省广播电视厅办公室工作,或采访、或陪同客人登上岳阳楼,对这篇美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坚定了全文篆刻此文的决心。现在步入老年,知识有了,资历有了,时间有了,心也静了,何不把少年时的理想变成现实呢?

  2009年12月1日,他迈开了实现理想的第一步。那天该是风和日丽,一道金色的阳光直射进书屋,案头上摆着一方青田石,他喜欢这清脆的石头,镌刻时“扑扑”的声音如最悦耳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他操刀开刻,仿佛看到范仲淹写下这四个字时坦荡大度的神情。一刀一刀,他锲去余石,留下精魂。四周很安静,他全身心浸入创作中,快乐,一种实现理想的快乐洋溢在心头。

  《岳阳楼记》共375字,根据他的排版,需治印84方。为了寻找合适的石头,他辗转于印石市场,常常一转就是大半天。篆刻讲究字法、章法和刀法,如何在80多块石头上谋篇布局,让字排列得错落有致,疏密合宜且不雷同,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尤其是在全文刻了一半以后很难再出新意。为此他反复设计草稿,有些印文竟设计了十几二十稿,如果刻出来不满意就磨掉重刻,如此反复,有时一块石头竟被磨去一半。他既宗秦汉,又学明清,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经,大胆地“以我为主”,独出心裁,在汉印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历经一年半,到2011年4月26日,84方印刻全部完成。

  刻完《岳阳楼记》,他意犹未尽,又从历代名家政要吟诵岳阳楼的诗文中撷取精粹作印54方,加上《岳阳楼记》印章共计138方。著名篆刻家、中国田黄石印社社长林旭平在手机微信上偶见此作品,大为欣赏,推荐至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发行,填补了《岳阳楼记》自面世以来,无全文篆刻作品的空白,他由此成为《岳阳楼记》全文篆刻第一人。林旭平给予了高度评价:“每枚印多有特色,造型独特、干净利落、朴实大方、刀功明快、平和厚重、疏密有致、丰富生动。”

  现在,快乐的他依然在操刀刻印并佳绩连连。其作品入编《二〇一八国际印社联展图录》,先后获得第九届“墨缘宝杯”全国书画大赛特别奖,“中华颂·全国中老年书法作品北京邀请展”“一带一路·中华国礼杯”书画大赛获金奖和《我爱你中国·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全球华人书法名家作品大展》金奖……

  荀子在《劝学篇》中曾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了篆刻,他戳破过多少次手指,耗费了多少心血,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每一次操刀前的冥思苦想,落刀时的小心翼翼,换来的是刻完一方好章后的欣喜。以刀法透入书法,以笔意透入刀意,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传扬中国文化的精华,传扬知识分子的气节,传扬修身平天下的情怀。而这一刀一刀的镌刻,其实也在雕刻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人生。

  游走于方寸之间、玩石玩到岳阳楼的锲者姓欧名光安,武冈人士,出生于1943年。

【作者:陆曼玲】 【编辑:黄能】
关键词:岳阳楼
>>我要举报
  • 0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