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医医院麻醉科主任周先科:以麻醉精准度,丈量生命舒适度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1日讯(通讯员 周溪琳)“这个力度能接受吗?要不要再轻一点?”在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麻醉门诊治疗室内,科室主任周先科的声音被冲击波的嗡鸣轻轻覆盖。他俯身盯着患者左脚跟的治疗部位,指尖悬在仪器操控键上,随时准备根据反馈调整参数。患者起初攥紧的拳头渐渐松开,“好像……有点酸胀,但能忍住。”周先科微笑道,眼底浮起一丝柔和:“这就对了,聚焦式冲击波能精准找到深层肌筋膜疼痛靶点,比贴膏药更彻底。”这看似寻常的一幕,正是他25年从医路上“让患者少受点罪”初心的生动缩影。

从术前到术后:全程守好患者的生命关

在周先科看来,麻醉医生绝非“打一针”那么简单,更像是手术患者的“生命守护者”——工作贯穿诊疗全流程,从术前评估到术中监护,再到术后康复,每个环节都承载着守护生命的重任。

“术前得为患者量身定制方案。”周先科解释,既要梳理病史、症状、用药情况,还要结合手术时长、部位,甚至主刀医生风格综合考量。遇有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需提前预判风险;碰上紧张的患者,就用大白话讲解流程,避免焦虑引发血压波动,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术中,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是最关键的“生命信号”。颅脑手术要精准控脑压,骨科大手术得防大失血和肺栓,哪怕是疝气修补术,也不能忽视麻药过敏风险。曾有位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突发血管破裂,半小时失血4500毫升(相当于全身血量90%),血站调血已来不及,周先科带领团队迅速调来自体血回收机,边抢救边完成血液回收、洗涤与回输,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术后康复,疼痛管理是关键。周先科牵头的“全周期智慧化疼痛综合管理”发挥重要作用:患者疼痛评分超4分,系统自动预警,多学科团队即刻介入。78岁的张奶奶腰椎术后疼痛达8分,团队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配合中医康复指导,迅速将疼痛降至2分,助老人顺利出院。

这种全流程守护,让患者从术前到术后都能踏实安心。

琢磨新技术:让麻醉和止痛更有效

“真没想到,骨折手术后疼痛这么厉害,幸好你们及时解救了我!”在骨伤科病房里,患者小李接受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后,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这位25岁的年轻人因踝关节骨折术后剧痛几乎晕厥,周先科带着便携式超声仪赶到床旁,在实时影像引导下精准定位坐骨神经与隐神经,注射长效局麻药后,不到3分钟就阻断了痛觉传导。“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那要命的疼立刻消失了!”小李赞叹不已。

这一幕正是科室技术创新的生动注脚。在周先科推动下,可视化麻醉技术已全面替代传统“摸骨定位”,超声仪下神经如“琴弦”般清晰可见,针尖轨迹与药物扩散实时监测。这项突破让科室在区域神经阻滞、中心静脉穿刺等领域领跑湖南市级医院,成为全院的“穿刺支援队”,连病理肥胖患者等特殊病例的穿刺难题也被一一攻克。

疼痛治疗领域更形成多元化技术体系:为癌痛患者植入鞘内止痛泵,通过脊髓导管精准给药,副作用较口服药减少60%;给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采用“中医电针+西医神经射频调节”方案;用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炎,疗效比传统理疗提升30%。超声联合C臂机引导下脊髓电刺激、颈2背根神经节、蝶腭神经节阻滞等新技术,更让众多患者重获新生。这些技术的落地,不仅缓解了患者的躯体痛苦,更重塑了他们的生活信心,让许多曾被疼痛折磨得失去生活希望的人,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凝聚团队力量:协同作战共护生命

作为三个院区麻醉科的总负责人,周先科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推行“轮岗+协作”的管理模式,要求年轻医生在多个院区间轮转,在不同场景中积累经验,成长为能应对各类复杂情况的“多面手”。

这种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急重症抢救中尤为凸显。一次,12岁肝脾破裂的患儿被紧急送医,麻醉科迅速启动“关口前移”机制:麻醉二线医生第一时间赶赴急诊科评估病情、制定方案,值班医生护士同步准备自体血回收机,药品与设备核对工作也有序推进,从急诊到手术室仅用28分钟,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团队的关怀不仅体现在术中,更延续到术后。作为湖南省率先开展围术期“麻醉疼痛查房”的医院,术后连续3天,麻醉科医护团队都会到病房查房,仔细询问患者的疼痛、睡眠、饮食情况,根据反馈动态优化诊疗方案,让患者在康复阶段也能感受到专业守护。

采访尾声,周先科的手机突然响起——有急会诊,他抓起白大褂,脚步匆匆却沉稳坚定地向急诊室奔去。“麻醉科医生时刻都在准备着应对突发情况,但我们最希望的,是让患者少受些病痛的煎熬。”这句实在话,说出了他和团队一直以来的坚守。未来,他们将继续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用一次次精准的操作和贴心的守护,陪伴每一位患者走过治疗与康复的旅程。

【作者:通讯员 周溪琳】 【编辑:傅容容】
关键词:
>>我要举报
8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