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远道而来的农村孩子,十位“天花板”级专家倾情讨论他的病因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李姗 杨龙)3月16日上午,春雨潇潇。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新门诊楼9楼,该院神经内科、儿科、胃肠外科、肾病风湿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等11位专家汇聚一起,为200余名罕见病患者进行义诊。

由医务部牵头的多部门专家,共同讨论患儿小杭的病因,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图片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摄

由医务部牵头的多部门专家,共同讨论患儿小杭的病因,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图片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摄

为了小杭的“罕见病”,十位“天花板”级专家一起会诊

  家住邵阳隆回、2010年7月出生的患者小杭(化名),今年14岁,却患有脂肪肝、糖尿病、高脂血症、肌肉萎缩、矮小症、智力减退、先天性遗传代谢症等多种疾病,身体瘦弱,无法用语言交流,只能简单模仿动作。父母带着他辗转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家医院,至今也未能查出病因,病情还在发展。小杭的状况,引起了湘雅三医院专家们的关注。

  小杭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自2岁起便跟随父母四处就医。患儿父亲介绍,一岁多时至今,发现孩子听力障碍12年了。一岁时,孩子患手足口病在当地医院住院,医生发现孩子对声音没反应,怀疑听力问题,但家长没有引起重视。小杭两岁多时,父母带着他到湖南省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检查诊断听力障碍、甲减,开始服用优甲乐治疗听力障碍,随后医生建议转诊至湘雅二医院。2012年下半年湘雅二医院门诊就诊时,检查其脑干诱发电位阈值110至120db,诊断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神经性耳聋,戴助听器持续一年多,效果不好。

  随后又去上海、北京、广州就医。2013年12月,在湖北襄阳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术,之后对声音有反应。回到老家及株洲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后,到6岁仍未开口说话。12岁多出现多饮多食、睡眠障碍,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检查并给予了相应治疗。为进一步诊治,在中国蔻德罕见病中心的帮助下,小杭一家近日来到湘雅三医院就医。3月16日,在湘雅三医院被诊断为: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糖脂代谢异常;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旭红在测试患儿的肢体反应度。

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旭红在测试患儿的肢体反应度。

  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不到14岁的孩子,遭遇如此多的病症?3月16日上午11时,在湘雅三医院新门诊楼6楼多学科MDT会议室,由医务部刘作良主任牵头,神经内科、儿保中心、内分泌科、感染科、耳鼻喉科、放射科、康复医学科、营养科及门诊部共十个部门主任,倾情讨论小杭的病因,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十位专家各自从学科观点出发,进行热烈讨论,多角度给出详细意见和建议。听取耳鼻喉、放射、感染、康复医学、营养、神经内科几位专家的建议后,内分泌科主任建议,以先天性脂肪萎缩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胰岛素抵抗为名,将患儿收治入内分泌科,请儿保中心等各科室协助诊断。多学科会诊讨论进行了1小时40分钟。

聚焦罕见病的科研,“医学的孤儿”更需全社会的关爱

  在当日200多名义诊患者中,既有新患者,也有专家长期“跟踪”诊疗的老病友。在湘雅三医院院长、一级主任医生江泓的诊室,一位来自珠海的患者老张(化名)正在接受细致检查。3年前,老张发现自己频繁眨眼,随后出现吞咽困难、动作迟缓、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他辗转多地就医,却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此次,他专程驱车前来湘雅三医院,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帮助。江泓及其团队为老张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并建立了长期跟踪回访机制,确保治疗效果。

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如旭在为患者义诊。

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如旭在为患者义诊。

  义诊中,记者反复听到“亨廷顿舞蹈病”“黏宝宝”“蝴蝶结症”……这些好听又浪漫的名字,对应的医学名称却是: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黏多糖贮积症、结节性硬化症,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罕见病”。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确认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虽然发病率低,但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痛苦无比深重。由于病例少、经验不足,罕见病往往面临高误诊、高漏诊、用药难等问题,患者往往被称为“医学的孤儿”。

  江泓表示,为改变这一现状,湘雅三医院积极推动罕见病诊疗工作,成立罕见病门诊,采取多学科合作的诊疗模式。作为湖南省第一批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之一,医院将建立“以神经系统遗传病与罕见病为龙头的新湘雅脑科学研究中心”,同时将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要做到“医学的孤儿”不被医学所遗忘,江泓呼吁,全世界包括我国各级政府,医疗医药部门、医保部门、社会慈善组织、社会各界贤达人士等,要更多地关爱罕见病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次,罕见病目前还处于一个研究阶段,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要更多地聚焦这样的疾病,取得一些卓有成效的科研发现。此外,我们需要从精准诊断和治疗出发,如康复、护理包括社会的关爱组织,全方位联动,构建罕见病的医治体系,像今天这样的会诊、义诊,众多医生、专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很快地帮助病人进行精准的诊断,包括后续的持续性治疗。

【作者:杨蔚然 李姗 杨龙】 【编辑:易勇】
关键词:罕见病 湘雅三医院
>>我要举报
9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