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 | 镜头里的长沙,相册里的70年(1949-1959)

1956年8月5日,湘江两岸万人争看渡湘江。在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2690名运动员和市民参加横渡湘江游泳活动。

1949年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长沙,十万群众夹道欢迎,两万面红旗飘扬在长沙上空,正式宣告湖南和平解放。

1950年7月,为了即将启动的大规模城市建设,长沙市建设局测量人员正在进行三角点测量。

1951年,沿江大道建设工地上挑土的工人们。当年国庆前夕,自来水、南长路(后改名书院路)等长沙市五大建设工程告成。

1954年4月25日,公私合营后的八角亭江浙绸布店,增加经营品种,设立了花布专柜,陈设了150多种新艳花布。图为营业员热忱服务,帮顾客挑选衣料。

1955年9月18日,中秋节快到了,公私合营九如斋食品店,为了满足市民节日需要,正在赶制大量月饼,九如斋是当年商业战线上的三面红旗之一。

1957年8月30日,银星电影院的放映员骑车拉着影片回影院。

1958年9月28日,长沙东风炼钢轧钢厂经过职工们的日夜苦战,开始生产出高品质的轧钢。

1956年7月28日,长沙市从该年秋季开始实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各小学校采取了随报随考的方式,招收学龄儿童入学。这是一年级的新生在鱼塘街完全小学报名时,回答老师的问话。

1958年4月26日,水陆洲的菜花芬芳沁鼻,和风吹荡着湘江碧水粼粼泛光,把橘子洲头衬托得格外幽静,孩子们在这里展开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歼蝇战。

1958年12月16日,湖南制药厂干部、工人一起用板车拖运生产原材料。板车在当时是主要的短途运输工具。

1959年7月7日,农业机械厂的青年职工走过操场准备文化补习。这一年,长沙市青年职工教育实现了基本无文盲的目标。全市工厂、企业的业余学校发展到了321所,参加文化学习的职工达7万人次。

1959年7月28日,长沙市学生业余文工团为迎接全市文艺会演,正在积极排练节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提出后,文化、艺术事业开始迅速而健康地发展。

时代印记  年代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  当年长沙市有6家影院。黑白电影《白毛女》《上甘岭》《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成了那个年代的声色光影记忆。

年代物件 搪瓷面盆  市民在选购建湘搪瓷热水瓶厂出产的各式花色搪瓷面盆。搪瓷面盆是那个年代里家庭的必备用品。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3日讯(全媒体记者 任波)这一个年代,开篇是如此壮阔。

  古城长沙迎来解放后,当年9月3日,迅速成立了长沙市建设局,人们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恢复生产建设的工作中。

  此时的长沙城,除了满城飘荡歌颂新中国、新生活的歌声外,到处都是建设工地,劳动的号子响彻全城,当时的长沙街头最常见的风景是板车队运着物资浩浩荡荡奔赴各个工地。

  1951年的国庆节前夕,沿江大道、自来水厂、轮渡等五大市政工程全面竣工,连接老火车站和湘江码头的五一路,像一条簇新的起跑线刷新了人们的视线。

  新中国成立前的旧长沙,是一个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内地商业消费型城市。1953年起,在经济逐步恢复的基础上,长沙进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一刻不停地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5年底,九如斋食品店等16家私营企业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长沙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当时新建了建湘瓷厂、搪瓷热水瓶厂、日用化工厂等13家规模较大、有现代技术设备的新型企业。当年,长沙生产的活塞环、瓷盘、锌块、热水瓶等产品的质量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1958年,长沙大规模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当时的“四害”指麻雀、老鼠、苍蝇和蚊子,后来,把麻雀换成了臭虫。

  1958年开始的工业大跃进、大建设的两年里,长沙相继建起了东风钢厂、长沙铝厂、湖南生物制药厂、长沙汽车电器厂、湘江化工厂等工厂,为长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活力。

  1959年夏天,农业机械厂的青年职工们轻松、自信地走过操场准备文化补习。这一年,长沙市青年职工教育实现了基本无文盲的目标。

  在那个文化生活还不丰富的年代,听广播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浏阳河》《我是一个兵》《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在长沙街头唱响、流行,湖南剧院、文化电影院等新建的电影院放映的是《白毛女》《永不消逝的电波》《五朵金花》等黑白电影。

  >>扫码或戳我看H5相册里的长沙时光

  >>扫描二维码或戳我看有声老照片

  本版老照片提供/长沙晚报历史图片库 游振鑫 摄

【作者:】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老照片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