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他与家乡的鱼水之情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展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胡兆红 通讯员 王亚楠 李秦蕊)“客中月光照家山”,句出齐白石的一方印章,倾注了老人对家乡的无限感怀与思念之情。今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际,大型展览“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在湖南美术馆与观众见面。
展览聚集了140余件原作精品,涵盖绘画、书法、篆刻、文献等诸多品类。通过“中国长沙湘潭人”“桃花潭水深如许”“万里乡山有路通”“各有本心忘不得”四个主题,讲述了齐白石与家乡湖南的鱼水之情。这是北京画院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组织展品离京展出。展览还首次推出齐白石数字艺术沉浸体验,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使观众如入画境。
湖湘精神化为身中血脉
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他的身上有着湖南人骨子里的勤劳与顽强,也有着湖南人性格中的务实与求新。花甲之岁,齐白石听从陈师曾的建议,以“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衰年变法,创“红花墨叶”,无人能出其右。古稀之年,北平沦陷,他闭门隐居铁栅屋,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凡此种种,均见证了湖南人的精神:勤劳坚韧、图变求新、忠义爱国。此次展出的《墨梅图》正是齐白石与陈师曾二人情谊的重现。
齐白石对艺术的执着,不仅体现在衰年变法的勇气,更体现在日常作画的创新。中国人都知道,画虾乃齐白石的一绝。他笔下的游虾,晶莹透明,活灵活现,仿佛要从画中跳出来一般。然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齐白石为了画好虾,曾经先后经过了数次变革。起初临摹古人,形象略似。63岁前后,他开始对着案头水盂里养的青虾写生,初具形似,不过对虾的透明质感和动态层面还未达到深度刻画。68岁,他以墨色的浓淡来表现虾体的质感,虾须变得更有弹性,生动地展现出虾在水中游曳时的状态。不过他仍未满足,80岁时齐白石在虾头间点上一笔焦墨,干脆老辣,同时还在长须之间增加了短须。长须柔软而有弹性,短须坚硬而有韧性,形成鲜明对比,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此次展览将齐白石不同时期的画虾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更能让观众发现其中细节的变化以及老人在创作背后所花费的苦心。
齐白石一生跨越百年,饱经旧社会的离乱,终于在鲐背之年步入了新中国。展览展出了齐白石晚年创作的《和平图》。老人通过描绘悠闲自在的鸽子,从而营造出一个安宁祥和的境界。他用绘画祝福祖国万岁、祝福世界和平,并向世界和平理事会献礼。为了画好鸽子,齐白石还在家里饲养鸽子,通过观察写生、摸索研习,最终创造出经典的和平鸽形象。
湖湘风物寄托浓浓乡愁
齐白石从一介木工最终成为艺坛巨匠,除却自身的聪敏勤奋外,还得力于同乡师友的帮扶,他们或参鉴点拨,或引荐提携,不仅让齐白石成功迈进文人圈层,更助其在北京站稳脚跟。
对家乡故土与亲人的思念是齐白石一生创作的源泉。而湖南乡间的风物,也为齐白石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出身农家的齐白石,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他怀揣赤子之心,善于捕捉世间的天然之趣:蔬果鲜香、花木芳茂、草虫嗡鸣、雏鸡嬉闹……他将文人画家不屑看、不屑画的“凡庸”之物写入画卷,又常以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付诸笔端,再通过诗文题识赋予其鲜活的情感。齐白石打通了雅与俗的边界,拓展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空间,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内心。
湖南湘潭被誉为“莲城”,齐白石反复提笔,不断描绘家乡的荷塘。盛夏,荷花红艳,莲叶如碧;入秋,花瓣凋零,莲蓬直立;深秋,莲叶枯萎,满池萧瑟。他用一管毛笔,画出了四时之景,定格了时间,留下了自然的美好。展览特别将齐白石老人笔下不同时节的荷花并置呈现,让观众形象地感受画家对于时间的雕刻。
因为生于“糠菜半年粮”的穷人家,所以白菜、萝卜等平民百姓饭桌上常见的食材,也就成为齐白石艺术创作反复表现的对象。他常以青白菜谐“清白”之音,故而一生喜画白菜,并以自己画面洋溢的“蔬笋气”为荣。而“清白传家”这一主题又将几株白菜的含义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齐白石之眼洞察大师一生
除却精彩的艺术作品,此次另一个看点就是首次呈现的齐白石艺术数字沉浸展。展览运用全新的技术手段与场景复原,通过“万竹山居”“五出五归”“一花一世界”“白石画屋”和“白石花园”五篇剧情,打造出一场时光的回溯,带观众走一程齐白石走过的人生之路。届时,每位观众都将变身成为齐白石,感受齐白石之眼下所观察到的生命万象,因此也就更能体会这些作品生成的创作环境与故事背景。
展览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紫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支持,湖南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协办,将持续展至4月10日。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