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英雄有血有肉,充满真情实感 大型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今日首演
长沙晚报7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 尹玮 实习生 周正华)大型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将于7月9日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8日进行了彩排。作曲杜鸣,主演王宏伟、刘一祯等主创接受了记者采访,介绍了幕后的相关故事。大家纷纷表示,《半条红军被》意义重大,就是奔着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而来。
《半条红军被》是长沙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作品,也是正在进行中的省会长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江大河交响季 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剧取材于1934年发生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感人事迹,揭示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的深刻道理。
王宏伟
演绎充满着真情实感的英雄
王宏伟与导演黄定山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提到导演,王宏伟打心眼里佩服,他说:“黄定山导演是一位资深的歌剧导演,他有着丰富的舞台艺术经验,给了我很多表演理念上的指导,在细节处理上给予我帮助,让我对郑秋收人物性格的把握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对于角色把握这点,王宏伟进一步解释说,郑秋收无疑是一位英雄人物,但他不是那种高大全的艺术形象,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着真情实感的英雄,黄定山非常强调这一点。以第三幕郑秋收和细伢子互动的戏份为例,剧情对于郑秋收英雄形象的刻画是潜藏在一些细节中的。比如郑秋收说:“别怕,有我在,你死不了,因为我是营长会保护你。”王宏伟解读道:“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军民一条心的大爱,在危难的时候,子弟兵会用生命去为我们老百姓挡子弹。虽然剧本中没有这么直白地说出来,但观众能通过点点滴滴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
王宏伟16岁参军,19岁入党,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他坦言:“我的成长进步都是跟党的教育、部队的培养、组织的关心分不开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通过这样一部剧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这对我来讲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尽管之前我演过很多关于长征的歌剧,但我还是在想怎么能够把郑秋收这个角色塑造得更好。”王宏伟表示,这是一部沉甸甸的献礼作品,希望能以共产党员的初心,交上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答卷。
刘一祯
塑造典型的红军女战士
“她是一个纯粹的女人,也是一个纯粹的战士。”在剧中饰演女主人公祝霞的刘一祯告诉记者,她在塑造人物时,是努力将自身与角色拉近、贴合,“只有把人物消化成自己的时候,你才可能游刃有余地去生活化地呈现人物,跟这个角色实现深度对话。”
刘一祯介绍说,《半条红军被》的剧本虽然反复打磨,但祝霞这个人物一直是定好的。虽然故事和情节有所变化,但祝霞的个性和革命初心始终没有变。“所以我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是按照一个普通的红军女战士来塑造的,在舞台上去生活,把一个坚强的女战士生活化、细致化。”刘一祯说,祝霞跟两名女战友的姐妹情,她和秀嫂之间的军民鱼水情,和郑秋收之间的夫妻情,这三种情感她分得很清楚,但始终有一条完整的人物主线,即祝霞始终是一个温婉如玉、坚强不屈的女战士,是一名典型的红军女战士。
提起《半条红军被》,刘一祯说:“我们这部剧讲述的革命奉献精神,对现在的年轻人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孩子们并不拒绝这类题材作品,只要写得好、排得好、演得好,值得他们看的剧,他们都会很认真地看。”刘一祯透露,在彩排阶段已经有不少年轻人领略过《半条红军被》的魅力,他们都觉得非常震撼,认为是一次对心灵的大洗礼。刘一祯表示,观看《半条红军被》是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它以鲜活生动的文艺作品替代枯燥无味的说教,定能获得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
杜鸣
大量运用湖南音乐元素
作曲杜鸣在湖南的文艺行业工作了很长时间,他坦言湖南的音乐对他的熏陶是来自骨子里的。因此在为《半条红军被》作曲时,杜鸣用了一些过山瑶的音乐元素来体现秀嫂和天剩的人物特质。
“当然红军队伍还走过了湖南很多地方,我也用了湘中、湘东、湘南的很多音乐元素,比如湖南花鼓戏,目的就是为了让这部歌剧的音乐具备浓郁的湖南的音乐特色。”杜鸣告诉记者,这也为《半条红军被》的人物塑造营造了一个鲜明的文化背景,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从一开始,杜鸣就和导演黄定山提出,作为一部歌剧,《半条红军被》需要各种各样的声种,如女主人公祝霞是女高音,男主人公郑秋收是男高音,秀嫂是女中音,天剩是男中音,还有马大壮是女中音。根据声种的特点,主创团队给人物进行音乐上的塑造,让演员在声种基础上能够将人物表达得更加贴切,符合人物的特征。
杜鸣举例说,比如祝霞是女主人公,一般的民族歌剧都会采用女高音,因为比较亮丽,而且她的人物形象也很贴切。而秀嫂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比较温婉,使用女中音就比较合适。《半条红军被》还有很鲜明的英雄性,其中最具有英雄性的是男主人公郑秋收,男高音在表达情感方面有很强的张力。至于天剩,他是一位很怕老婆的大叔,他有他的喜感和幽默感,也有他的坚定感,包括他的年龄沧桑感,所以他用男中音是比较合适的。
《半条红军被》故事梗概
长征路上,红军某卫生队队长祝霞和马大壮、湘妹子三位女红军,在寒冬的雨夜被瑶寨的秀嫂邀请住进了自己家。部队开拔时,祝霞看到秀嫂家严冬只盖蓑衣取暖,毅然决定把部队出发时爱人、先遣营营长郑秋收送给自己怀孕的身体御寒的军被给秀嫂留下。秀嫂执意不收,祝霞就把红军被剪下了一半留给秀嫂。感动的秀嫂丈夫天剩消除了对红军的误解,主动要求当向导与挑夫,跟着红军踏上了长征路。
红军走后,瑶寨遭到了白军保安团的再次洗劫,秀嫂也因为收留女红军而受到拷问,半条红军被也被搜出后烧毁。秀嫂不屈而奋勇抗争:你们就是把红军被烧成灰,秀嫂我心中的那片红你烧不掉。
长征路上翻越雪山,病中的女战士马大壮因把留下的半条红军被让给老乡挑夫天剩,自己却冻死长眠在凛冽的雪山。
过草地,饥饿的小战士湘妹子为找果腹充饥的黄花草,身陷沼泽失去了弱小的生命。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她答应过秀嫂,革命成功后,不要忘了给房东秀嫂送一条新的棉被。
经历了长征路上一场场血战的郑秋收,与爱人祝霞几度情感交集,在长征胜利即将到来的前夕,终于意外相逢。未料突遭敌人包围,为掩护乡亲们突围,他们点燃了珍爱的红军被,把敌人吸引过来,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共同浇灌了坚定的信仰和坚贞的爱情。
记者探班《半条红军被》彩排
每一幕都有泪点 每一首歌都令人心颤
长沙晚报7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尹玮)“红军红,红在心中,似热血溶溶。钢铁意志,神圣使命,英雄壮举撼乾坤。”伴随着台下观众雷鸣般的掌声,8日晚,大型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的彩排演出圆满落幕。全剧面貌首次展现在众人面前,深刻的精神内涵、引人入胜的剧情、优美动听的旋律征服了广大观众,可以说每一幕都有泪点,每一首歌都令人心颤。大家对9日晚的首演充满了期待。
《半条红军被》分为六幕。第一幕是长征出发,介绍了主要人物,特别是通过郑秋收和祝霞这对革命伉俪的别离,引出了红军被这个贯穿全剧的重要道具。第二幕即发生在沙洲村的那感人一幕,通过剧中秀嫂(对应真实历史中的徐解秀老人)之口道出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第三幕讲述湘江战役,细伢子在这惨烈的一战牺牲。第四幕讲述过雪山,已经发着高烧的马大壮为了照顾炊事员天剩,把剩下的半条被子让给了他,自己的生命则不幸被寒风带走。第五幕讲述过草地,湘妹子为了给断粮7天的部队寻找食物黄花草,不慎葬身泥潭。在最后一幕,郑秋收与祝霞终于相逢,可还没有高兴太久,就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为了保护乡亲,二人点燃红军被将敌人引上山,最终相拥着壮烈牺牲。
导演黄定山曾向记者介绍,《半条红军被》的故事曲折生动,是该剧的一大看点。从记者探班彩排的情况而言,导演所言不虚。比如《半条红军被》每一幕都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在最短时间内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第一幕伊始,在“一杆梭镖两面光,革命男女都一样”的男女对唱中,道出了一个令红军女战士焦虑不已的问题——长征,她们到底能不能参加?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么接下来借宿秀嫂家中、剪下半条被子的剧情就无法发生了。这令大家好奇,她们究竟如何说服首长。又如第二幕,村民听说红军要来了,听信谣言以为这是“杀人的妖怪、吃人的恶魔”,紧张到四处躲避,最终祝霞、马大壮、湘妹子凭借一颗为了老百姓的真心,用实际行动打动了秀嫂和他的丈夫天剩,完成了从“红魔鬼”到“活菩萨”的形象转变。
《半条红军被》作为歌剧,音乐是重头戏。早在6月28日举行的“大江大河交响季 百里画廊百年歌”省会长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上,两位主演王宏伟、刘一祯就献唱了选段《韭菜花开一杆心》,“穷人跟着共产党,从此你们就是红军的人”的优美旋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禁让记者好奇,这首歌会在剧中什么时候出现?结果在第一幕就亮相了,细伢子、湘妹子参加红军后,郑秋收、祝霞激动地演唱了这首歌。
从郑秋收、细伢子到祝霞、马大壮、湘妹子,第一幕登场的这5人最后都牺牲在了长征途中,用热血浇灌了坚定的信仰。他们牺牲时的歌曲,尤其催人泪下。从“你的血就是我的血,你的命就是我的命”,到“我要睡了,睡在雪山顶,面朝着家乡盼望那温暖的春风”,再到“你属于我,我属于你,并肩战斗,同死共活”,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旋律久久地徘徊于脑海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秋收、祝霞并肩牺牲时所唱的“我看到了未来的大地,看到了明天美好的中国,那就是我和你”,点出了革命烈士流血牺牲的意义,正是为了今天的大家能过上这幸福的生活。《半条红军被》用艺术化的语言,道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
黄定山:《半条红军被》可信可亲可感可看可敬
长沙晚报7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尹玮 黄能 实习生 周正华)大型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首演在即。进入创排最后阶段的导演黄定山几乎不离开剧场,时时刻刻都在工作。一个雷声的音效要听几十遍,把自己都震到需要闭目养神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彩排开始前,黄定山抽空再次接受了记者采访,介绍了该剧创作过程中的几大艺术原则。
英雄塑造追求五个“可”
“我的创作总是在不停地推翻和重建中进行的,每一次的创作都是和原来的自己进行博弈。”在创排的最后阶段,黄定山已经进入了完全绷紧弦的状态,虽然身体经过不间断的工作已经十分疲累,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而锐利。这不是为了所谓“一戏一格”而刻意创新,而是在不断超越自我中自然达到新境界。
黄定山创作的作品大部分是红色重大历史题材,这极有可能源自于他骨子里的情怀。黄定山是长沙人,这片红色热土给予了人民太多的滋养和刚烈的血性。“我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我是从小听到大,那些英烈的故居、瞻仰的纪念馆,我小的时候就常常在那里流连。”黄定山告诉记者,他对英雄人物的把握不光是冲戏剧构造的角度考虑,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对崇高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源自一个血性男儿的英雄主义情怀。“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我一直认为对崇高的向往是人性中天然存在的。我总认为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英雄,所以我希望观众看我的戏,能够在里面看到英雄的气概,其实这也是一种对观众内心的唤起。”
黄定山对于舞台艺术的追求既有感性的坚持又有理性的思索。他认为,正是这样的英雄角色塑造,才使得《半条红军被》可信、可亲、可感、可看、可敬。
让年轻人爱上红色题材
戏剧悦人易,动人难。可黄定山说:“我的戏剧如果有唯一的艺术标准,那就是动人。”
在主创团队眼中,黄定山是个诚实的人,对自己、对作品、对观众都用最真实的态度去面对。这源于他的学识和信仰。“作为创作者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问自己,就是自己创作的东西,自己信不信。我可以毫无愧疚地回答,因为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以我是相信这一切的。”黄定山说,“虽然《半条红军被》里有很多连名字都是虚构的角色,但是在排演中我是很容易投入的,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当年那群红军他们就是这样的。”
“年轻观众不爱看红色题材?我想这个话题迟早会过时!”黄定山笑着说,在中国革命中牺牲的前辈,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才二十几岁,甚至十几岁。正是这群年轻人,为了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为了后人的幸福,为了人民的解放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在尽力将中国革命史凝练之后搬上舞台,不断用作品给观众讲述那段历史时,我发现青年观众是能够被打动的。为什么?因为从戏里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看到了自己实现梦想的方式。”黄定山在说起现在的青年人时,脸上都是笑容。
黄定山作为创作者,近年来在剧场看到青年观众的态度,觉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表示:“年轻人逐渐认识我们中国革命的真正意义所在,认识到共产主义的伟大之处。”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