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的美好生活 看湖南十四市州特色年俗
编者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年俗世代传承,沉淀为各地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在广袤灵秀的湖湘大地上,特色年俗让人目不暇接,让年更有韵味。
“祭窑神”“送老鼠”“钢火烧龙”……新春佳节,全省14家市州报记者再次携手,一起见证并记录当地特色年俗、年味。
怀化舞阳公园
百姓戏台连唱半月辰河戏
怀化日报记者 谌孙存
2月19日(正月初四),怀化城区舞阳公园里,一曲悠扬高亢的《一江风》从百姓戏台上传出,随着春风扩散在舞水河边,把台前的观众带入戏里人生,如痴如醉。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找回传统年味,当地市民请来“戏班子”唱辰河戏,从正月初四唱到十八,每天两场。
“这个戏好看,让我们找到了久违的年味。”80岁的张大爷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是看着辰河戏长大的,那时过年过节都会唱辰河戏,多在祠堂开演,也有在露天下搭起草台唱的,他和同伴在对面的山上砍柴都能听到,豪放的唱腔在他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过大年就要唱大戏。“戏一唱,年味就来了。”自初四开台以来,不管天气如何,舞阳公园广场上都会挤满市民。他们一边看戏,一边相互交流,看到精彩处不由自主地跟着演员轻轻哼唱起来。
辰河戏源于江西弋阳腔,融入沅水中上游的民歌、号子、傩腔,颇有地方特色,分高、低、弹、昆四种腔调,其中以高腔最为人们所喜爱,“唱起来热闹”。该戏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永州零陵区
敲锅盖打脸盆“送老鼠”
永州日报记者 孙存准 通讯员 唐高翔
在永州市零陵区农村,有一种特别而又快乐的元宵节风俗——“送老鼠”。“送老鼠”风俗寄托着劳动人民对不劳而获者的憎恨和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增添了节日的喜庆色彩和乐趣。
元宵节当天,吃过元宵饭后,“送老鼠”活动就开始了。大家各自拿着家里的东西,譬如锅盖、脸盆之类,用棍棒敲打,发出声音把老鼠驱走。先从内屋起,再到外屋,一间屋子一间屋子地敲,一个墙角一个墙角地敲,一边敲一边大声喊:“老鼠公、老鼠婆,别在我家里咬被窝,把你送到大山里啃树脚。”之后,大家从各自家里走出来,敲着唱着到村里的晒谷坪集合,把全村的老鼠一一“赶出来”,沿着通向大山的小路一直前行,直到把老鼠“送”进大山去。“送老鼠”要送三四里路,老人们说,送得远,老鼠就识不了路,就不会再回来偷吃或损害作物了。
当然,也有人做恶作剧。有人说,某某村对我们村不好,我们把老鼠送到他们村边上去。然后,两村“送老鼠”的队伍就会在半路上相遇,两方就会拼命地敲击手里的锅碗盆,好像哪方的声音大就会把老鼠送到对方村里似的。结果有人的脸盆、锅盖被敲得变了形,回到家里一阵心疼。
常德桃花源
世外桃源春意盎然过大年
常德日报记者 裴维维 杨杰
早春的微风悄悄吹开了桃花源里的桃花,红的、粉的、白的……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条。前日,记者来到这春意盎然的世外桃源,感受桃花荡漾、香气芬芳,一份悠然自得从心底腾起,浑身舒爽。
喝擂茶、品长街桌宴、“穿越”千年去古人集市赶集、观中式民俗婚礼、赏中华民俗巡游,体验儿时游戏投壶、套圈、射箭、走梅花桩、荡秋千……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慕名而来的游客就这样感受着、体验着,把新年过得热闹。
从2月2日起,桃花源景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桃花源里过大年”活动,年味十足,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们的热捧。大年初一,核心景区购票入园游客近两万人次。桃花源景区按照《桃花源记》的意境,经过3年的闭园提质改造,核心景区由原来不到2平方公里扩展到约12平方公里。游客可置身其中享美食、观工艺,用2天到3天时间感受两山一湖千年文化之旅、秦谷寻梦体验之旅、桃川万寿宫万寿归心之旅、万亩桃林爱情浪漫之旅。
元宵节当天,大型猜灯谜活动将在桃花源热闹上演。除了猜中灯谜的欣喜之外,还有景区门票、酒店优惠券、擂茶券、五柳湖摇橹船体验券等丰厚的礼品等你来拿,你心动了吗?
湘西马颈坳镇
钢火烧龙为过年画上句号
团结报记者 阙志明
在湘西,过年从杀年猪开始,以“烧龙”为止。
“龙灯龙灯口啊,问到你屋要红粑,红粑没有熟,问到你屋要腊肉,腊肉没买来,恭喜你屋生满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龙灯队伍,他们正月里走乡串寨,给村民拜年,送去新年的吉祥与祝福。到了元宵节这天,舞了一个新春的龙灯会通过不同形式的烧龙进行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00多年传承下来,吉首市马颈坳镇成了钢火烧龙的经典场地。到了正月十五,包谷烧、钢火备好,赤膊上阵的苗家汉子饮下壮胆的烈酒后,便舞起长龙,在火海里欢呼跳跃。舞龙的汉子们一边享受花火淬炼,一边呐喊。钢火烧龙,烧的是龙身晦气。烧得越烂,新年事事越称心。钢火烧龙也是苗家汉子的成人礼,不怕火的好儿郎才能经历世事磨炼。汉子们的怒吼声、钢火筒的嘶嘶声、“嘭嘭”的爆炸声、乡亲们的呐喊声交错在一起,为“过年”画上一个欢乐圆满的句号。
长沙铜官古镇
祭窑神祈愿“添财加薪”
长沙晚报记者 林森 实习生 陈歆卓
“黑石号”沉船打捞出5万余件铜官窑瓷器、“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亮相《国家宝藏》……2017年,有数千年历史的长沙铜官窑揭开了其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面纱。自唐代以来,铜官人以陶瓷为业、靠泥土谋生。祭窑神是铜官地区一项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窑主们通过“祭窑神”祈求窑火兴旺,成果丰硕。
拜窑神、点窑火、演绎“薪火相传”……2月20日(正月初五),一场原汁原味的“祭窑神”在望城铜官古镇上演。祭祀活动从“暖窑神”开始,暖场的舞龙舞狮队伍中,今年特意增加了由当地小朋友组建的“小龙”“小狮”队伍。“拜窑神、点窑火”环节里,由铜官古镇老、中、青三代人的代表一起点燃“宝塔火”,寓意“薪火相传”。到场的窑主到祭台领取绑有红绸带的柴火投入炉中,寓意新年能“添柴(财)加薪”。
紧接着,窑神送礼活动拉开大幕。伴着锣鼓声和舞龙舞狮队伍,非遗传承人扮演的“窑神”走街串巷,将祭窑神得来的“福、禄、寿、喜”祝福送到窑主家,恭祝窑主们新年行大运。游客们若觉得意犹未尽,还可以去古街各店铺,通过摞泥、拉坯、成型、上色等环节,亲手体验一把制作陶器的乐趣。
株洲神农坛
元宵祈福大典成新民俗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从2013年开始,“祈福株洲”元宵祈福大典就是每年株洲欢度元宵系列文化活动的重头戏,现在已经成为株洲元宵节期间的新民俗。
击鼓九通、鸣钟九响、鸣炮奏乐……今年的“祈福株洲”元宵祈福大典在株洲河西神农坛举行。祈福仪式现场神圣而庄严,400余位各行业人员代表组成的祈福队伍,向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敬献高香、花篮,供奉祈福光明灯,向炎帝始祖三鞠躬,为400万株洲人共同“祈福”,祈愿株洲风调雨顺、祥和安康。
祈福仪式上,工作人员将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福包”从神农坛内请出,并传递到株洲各地,寄托人们对戊戌年美好的祝福。祈福仪式结束后,“舞动株洲”狮龙秀在离神农坛不远的神农城广场“开舞”,数十名本土书法家在这里为市民免费书写“福”字,让“福”走进株洲的千家万户。
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自古以来便得到上起帝王、下至百姓的尊崇和祭奠。株洲作为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元宵佳节在供奉炎帝始祖的神农坛内进行祈福活动,有助于传播株洲炎帝文化,把炎帝神农氏的福气送给市民,让株洲成为有“福”之城。
湘潭壶天镇
火龙灯欢欢喜喜闹元宵
湘潭日报记者 曾明辉
火龙腾空而起,上下翻飞,宛如神龙下凡,威武壮观。2月27日晚,在湘乡市壶天镇壶天村的文化广场上,一年一度的火龙灯表演又开始了,人们以此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壶天火龙灯是一种“口授心传”的民间艺术,从清代中期到今天,已有300年历史。舞火龙队伍由指挥、先行、火龙主体、配套辅体、乐队组成。完整的火龙舞表演,包括排街、启猖、出龙、沿街舞龙等。火龙游街,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鸣放鞭炮、摆设烛台祭品迎接,好不热闹。
“我7岁开始耍火龙灯,当时参加的是火龙灯‘抬故事’:将大桌子翻转抬起,小孩坐在上面,扮演关云长等角色。”70多岁的李经世告诉记者。
火龙灯的流行,是与壶天古街的商业繁华相伴而来的。在清代,当时被称作城江铺的壶天古街,常常无故闹火灾,传说这是当地有一条赤蛇修炼成的火龙危害百姓。当地人为了免受火灾之苦,设坛祭拜火龙,答应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杀猪宰羊祭祀、耍火龙表达谢意。这之后,果然不再有火灾。而耍火龙灯的习俗,便流传下来了。
现在,壶天火龙灯的表演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共4天,感兴趣者不妨前往观看。
衡阳南岳
75万游客享受“最正宗年味”
衡阳日报记者 刘思远
四海宾朋争相云集、戏曲百艺精彩纷呈、风味小吃垂涎闪舌、朝圣文化情景交融……春节期间,作为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年俗活动——衡阳南岳庙会举行了八大主题活动,吸引八方来客到此过大年。今年春节期间,共有75.87万游客来衡山景区享受“最正宗年味”。
2月19日(正月初四)一大早,南岳庙会之“古韵飘香”非遗排街展演精彩上演,人们装扮成圣公圣母、福禄寿三星等传统神话人物,组成游行队伍走街串巷,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而在3月2日(元宵节)举行的首届中国南岳龙狮争霸赛中,来自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的18支非遗龙队和狮队将在万寿广场展开激烈角逐。
南岳土菜和素食文化源远流长。本届庙会准备了南岳云雾茶、石鼓酥薄月饼、茶油土鸡王、糖醋脆皮鱼等最正宗的南岳舌尖美味,更有传统老字号、各地特色美食等你来品尝。
在今年的南岳春节庙会“画笼点金”灯笼创意绘画赛中,举办方将数万只素面灯笼投放到省内各中小学,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自由创作。所有征集的创意灯笼悬挂在南岳大庙和古镇,参加“珠联璧合”春联灯谜擂台、“寿岳祥光 ”游园灯会活动。
岳阳长乐镇
两天“抬”出200多台故事
岳阳日报记者 侯勇
“岳阳楼何以名扬天下”(打一足球术语)、“由缺口倒入”(打一字)、“中国人点球夺冠”(打一字)……前日,岳阳市博物馆人头攒动,元宵灯谜会早已在这里拉开序幕,这场灯谜会内容丰富,绝大多数谜底与岳阳文化、历史有关,吸引了不少市民争相竞猜。
元宵节期间,岳阳全城热闹非凡,大家一起赏花灯、猜灯谜、看舞龙舞狮,展现的是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姐妹舞蹁跹”的热闹景象。汴河街“岳舞台”上,花鼓戏《鸳鸯宝扇》《湘阴百家园》《刘秀登基》等轮番上演,台上韵味十足,台下掌声不断。
汨罗市长乐镇更是人山人海。每到正月,长乐人就会化好妆、穿上戏服,装扮成古代人物,或踩高跷,或坐花车,与道具结合在一起,演绎一个个忠、孝、节、义的传统故事。昨日,“我们的节日·元宵”湖南省第二届抬阁故事文化节暨2018年汨罗市长乐镇第六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在这里热闹上演,一场民间艺术盛宴“引爆”全镇。昨日和今日,长乐镇一共要“抬”出200多台故事,其中几十台是原创新故事。
郴州坳上镇
大伙结伴一起“偷”青菜
郴州日报记者 陈晨
郴州市苏仙区坳上镇,位于高高的五盖山下。从腊月初开始,家家户户就进入备年货、制年糕的“冲刺期”。打冬粉、做高粱粑、打豆腐,各种绝活纷纷上场。
2月3日至4日,坳上古村沿袭唐代以来习俗,举办“赶年会”活动。今年的“逛别样古村,赶不一样的年会”活动共有152家商家参加,展销品种达300多个。现场设置精准扶贫区、半成品区、体验区及成品区,可玩、可赏、可尝、可购,舞龙、现场写赠春联、炸套环、套环游戏等贯穿全场,处处涌动着欢乐祥和的年味。
在坳上过春节,各种腊味不可不尝。干鸭肫、捆鸭脚、干牛巴、腊猪蹄,样样都是用柴火熏制,配上干辣椒、大蒜、茶油一炒,满室生香。
正月十四是坳上镇传统的“偷青节”。大家晚饭后成群结队地到别人家的菜地里“偷采”青菜,谁家的青菜被“偷”得多,就预示着谁家新年人气旺。
正月十五,各村的草龙灯都要在村前的河边焚化,以表达虎要归山、龙要下海的寓意。当天晚上,全村人聚餐,大家酒足饭饱后,一起到河边焚化草龙,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邵阳唐家坊镇
苗家早茶千年飘香
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绥宁县唐家坊镇是我国失传多年的“苗家插绣”复活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苗家人,在语言和饮食等方面依然保持着独特传统。其中,“苗家早茶”就是沿袭千年的独特风俗。
“苗家早茶”其实不是茶,它跟“苗家油茶”一样,本质上是一餐饭。不过“苗家油茶”一般是中饭,“苗家早茶”则一般是早饭,而且“饭”的性质更强。
早茶是唐家坊先民们每年正月初一必不可少的新年第一道大餐。一道标准的“苗家早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部分:一个盛载丰富的茶盘。这是苗家早茶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茶盘多为设有多个格子的木圆盘,四周摆放瓜子、花生、糖果等孩子喜欢的食物;圆盘中心则是一座“宝塔”,由油炸的米皮和米花层层垒成。
一份特色主食。唐家坊古苗民正月初一忌用米饭和糍粑,主食多为草灰米豆腐和油炸烟笋。草灰米豆腐是“苗家早茶”的精华,以早稻米为浆、用早稻草烧出的灰代替石膏做成,用油盐一炒,特殊的米香和草香弥漫在空气里和舌尖上,那是一种最好的享受。
一碗甜酒。必须是放有红枣或红糖、呈现红色的甜酒。
张家界
“苏木绰”里的春节狂欢
张家界日报记者 李泽菊
苏木绰,土家语“祖源之地”的意思。对于土家族占全市人口近70%的张家界而言,过赶年、闹元宵就是“苏木绰”的年度狂欢。
今年,上海游客章先生在张家界武陵源区溪布街客栈度过了一个别样春节。2月15日(大年三十),早上6时,客栈掌柜便叫醒他和其他客人一起吃团年饭,6个火锅,26个菜,摆满了一大桌子。第一次体验过赶年的游客笑称,“年夜饭”变成“年早饭”,张家界土家族的春节真的很独特。
过完赶年,人们便开始期待享有“东方狂欢节”美誉的元宵灯会了。正月里,艺术表演者们挨家挨户送花灯、舞狮子。到了元宵节这天,全市文艺队伍齐聚张家界市城区,戏曲、器乐、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轮番竞演,独具“苏木绰”特色的龙灯、狮子灯、大庸阳戏、土家茅古斯、桑植民歌、傩戏、打溜子、高花灯、伞灯等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从早上直到深夜,城区各大街道都挤满了观花灯、闹元宵的市民游客。
益阳南县
年味伴着花鼓乐融融
益阳日报记者 洪捷 通讯员 肖跃
“这几天,我天天来这里看花鼓戏,听到锣鼓一响,人就来劲。”2月27日,益阳南县德昌公园戏楼观众区,戏迷李爱珍目不转睛地看着戏台上花鼓戏《打金牌》的演出,不时跟着节奏哼上几句。正月初八起,南县组织本地3个花鼓戏剧团,给全县群众带来连续十天的花鼓文化大餐,每天吸引近千戏迷观看,年味伴着花鼓乡音芳香馥郁。
益阳是个“花鼓戏窝子”,境内花鼓戏历史悠久、班社众多。尤其是近年来,益阳市大力推行花鼓振兴工程,“花鼓风”劲吹城乡,成为当地最鲜亮的文化符号之一。春节期间,益阳市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湖湘文化进万家”志愿服务活动,中心城区元宵节前后3天开展18场元宵惠民专场演出,沅江市请来湖南花鼓名伶唱戏……一出出经典的益阳花鼓戏搬上戏台,走入千家万户。
春节期间,民间耍龙、唱地花鼓迎新春的活动也很热闹。赫山区黄泥湖村村民鲁长根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虾子起拱”项目的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这几天,他和村里几个人组成一支舞龙舞虾队和地花鼓队,挨家挨户进行表演,喜气洋洋闹新春。
娄底井边村
“还龙头”祈愿风调雨顺
娄底日报记者 曾亦云
俗话说“大年三十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地处湘中的娄底也不例外,一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屋里屋外,灯火通明,预示着新年的光明。
涟源龙塘镇井边村元宵节的“还龙头”习俗,兴起于清光绪年间。有腊月底请龙出洞、正月初一舞龙(出灯)、正月十五化龙(圆灯)三个内容。
元宵节当天,人们举着“龙头”,跟着舞龙队伍走遍全村400多户人家,行程15公里,持续6个小时。舞龙队逢屋便进,在屋与屋的空坪隙地里舞动,鞭炮不断、锣鼓不息,舞龙就不能停,队伍也随着不断壮大。傍晚时分,已是灯火闪烁,人头攒动,长达2公里的队伍,蜿蜒在田野上,宛如一条火龙,蔚为壮观。
当舞龙队舞遍全村每家每户后,众人来到位于宽阔水边的化龙地,组织者将700多个“龙头”、400多个灯笼和从布龙身上扯下的龙被等堆成小山,点火焚化。一时间,鞭炮花炮齐鸣,火光焰火交相辉映,染红半边天,长达半小时。
这一习俗在当地又叫“化龙”,也叫“圆灯”,意为龙归大海,把瘟疫、邪气全部带走,保佑境内风调雨顺、清吉太平。至此,春节狂欢圆满结束,“呷了元宵酒,活儿上了手”,春天备耕生产劳作就要开始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