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红军被”为什么能温暖全中国?
向敬之
1
半条红军被,温暖全中国。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长征路上的小插曲,却历经80多年仍感动着无数人的心。7月9日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的六幕大型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是长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江大河交响季 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的重点作品,时长150多分钟,再次将87年前被留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那半条被子,及它背后的故事、延伸的历史,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猛烈地燃烧着大家的情绪。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地讲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1934年11月,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途经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瑶族农妇徐解秀家中,临行前将自己的一条行军被剪下一半,送给徐解秀。女红军说,等胜利了,再给她送一条新棉被来。
半条棉被,一生情缘。一夜相知,百年无悔。徐解秀一直等待着三位女红军和跟着红军离开的丈夫。但,她至死没有如愿。他们应该牺牲了,是死于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是亡于寒冷的冰刀雪剑,历史没有留下记载。
徐解秀曾经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是她的生命感悟,也是历史的回答。《半条红军被》以“半条被子”故事原型进行艺术创作,揭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涌现了一大批为建立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巨大牺牲、伟大探索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这样那样的“半条被子”所联系的感人故事、真实历史,隐藏着千万个支持、投身、拥戴中国革命的人民英雄。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历史,见证着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见证着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初心使命,也见证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伟大主题。
2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湖南时,第一站专程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指出: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湖南省、长沙市宣传文化战线,多部门联动,长时间磨合,在已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表现“半条被子”精神内涵的情势下,精心打造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进一步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表现其以崇高理想、实际行动赢得的广泛群众基础与深刻时代意义。
原型虽老,意义尤新。故事虽小,立意宏大。主办方全力打造省会代表性精品,组建一个强大而精干的主创阵容,请来国家一流艺术家创作这一红军题材。著名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黄定山担纲导演,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团长杜鸣出任作曲,编剧则是多次从事大型电视专题节目、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撰稿的任卫新。强强联手,并以发端于延安时期的中国民族歌剧体裁,推出带有史诗性色彩的《半条红军被》,经过多次专家论证讨论,反复打磨,最后作为湖南唯一一部歌剧,入选文旅部2020—2021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百年百部”创作计划,还将参加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组织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全国展演。
真实历史,艺术表达。底层记忆,时代标高。创排者集中推出献礼艺术性力作,凝聚一个多领域合作的精英团队。400多名演职人员中,除了长沙歌舞剧院、长沙交响乐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出动了庞大的演出、演奏和合唱主力外,女高音歌唱家刘一祯饰演女主角、女红军队长祝霞,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饰演男主角、先遣营营长郑秋收,女中音歌唱家张卓饰演秀嫂(原型徐解秀)、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饰演秀嫂的丈夫天剩。此外,乐队指挥、灯光设计、音响设计、人物造型、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当下名家,都有爆款作品广为流传。
与长沙实景交响诗大量使用群众演员不同,这台歌剧名家云集,全部是专业人才,以不同的角度致敬建党百年。原本陌生的人,都因这个时代主题走到一起,众志成城,铆足干劲,倾力而为,携手打造这一艺术精品,聚焦革命年代最感人、最真实、最具代表性的军民鱼水情缩影。
3
顶级团队,打造一流精品。虽然不能说是一个必然,但当他们倾注全部的情感和精力,去还原一段扣人心弦的革命记忆和一份刻骨铭心的军民情意时,就已为它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直戳泪点的唱段台词,湖南风味的音乐色彩,甚至连呼吸笑容都被淋漓尽致的音乐烘托。宣叙调、咏叹调多次运用,借助不同声种、声色的合理设计,自然地立起了祝霞的真诚、秀嫂的质朴、郑秋收的硬汉形象、天剩惧内的性格,以及小红军湘妹子的可爱、女战士马大壮的豪爽……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感人肺腑的惨烈情景,宏大悲壮的战斗场面,都在被设计为斜面的舞台上震撼呈现。衣物无言,却传递无限的真情;妆容有形,又刻画无形的精神。高度融合,直抵人心,参与者们用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展现那一段惨烈历史中的温馨、温暖人心后的悲壮。
编剧把郑秋收、祝霞设计为一对红军夫妻,突出他们经历一场场血战而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和坚贞爱情。长征出发时,郑秋收送给了妻子一条被子,冀望祝霞及时取暖,保护自己虚弱又怀孕的身子。胜利前夕,他们重逢,秋收刚看到初生的儿子,却遭遇敌人偷袭,为了保护乡亲们突出重围,夫妻毅然点燃剩下的半条被子——夫妻爱的见证——暴露自己,悲壮牺牲。天剩最初因为民团对红军的污蔑,对红军设防、抵触,最后主动带路、加入红军成为炊事员。马大壮让出半条被子让天剩御寒,而自己长眠于茫茫雪山;湘妹子因找黄花草充饥深陷草地沼泽,还念念不忘要在胜利后给秀嫂送去一条新棉被……惨烈的现实,揪扯着观众的心。故事虽然经过了艺术性安排,但这样的故事,在长征的历史上比比皆是,是一处真情实感的剪影,又是一段铭心刻骨的历史。
生动感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音乐、恢弘迷人的舞美、深刻鲜活的人物。虽然是一部歌剧,却呈现出电影大片的质感。特效设计,不是将其虚化神话,而是给战争场面逼真感,给英雄人物真实感,给军民相处场景感。布景、服装和灯光环绕中的角色形象,恶劣、艰苦和危险环境下的肤色毛发,特定时空里性格迥异的人物群像,激战过后死亡和硝烟下的生存状态,都得到了精妙展示。尤其是剧中的细节,如第二幕,那四个女人如“四根苦瓜一根藤”,在寒冷的严冬之夜,拥抱在一条红军被里,湘妹子轻轻晃动着脚丫,这是亲人抱团取暖的瞬间幸福。又如第六幕,郑秋收是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革命英雄,他明白为穷人打天下总要付出代价,先是失去了一条臂膀,继而夫妻双双牺牲。但是,他们点燃的半条被子,照亮了苍茫的夜色,迎来了革命的曙光,呼应着他坚定的信念“天一亮就会有朝霞!”天亮了,霞光万丈,那是他对爱人祝霞的思念,也是他对革命胜利的期待。
高水准的舞台艺术还原历史现场,造型被艺术化,表现被艺术化,唱腔和台词都被艺术化,其背后震撼人心的军民情感,即便是由半条被子承载,也都是真实自然的。无论是基层指挥员郑秋收,还是普通女战士祝霞,都只是红军中的一个小人物,但他们不怕牺牲跟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真实写照,为长征精神作了一次最美的诠释。
“红军被,剪两半,剪不断血肉相连。”为真理不怕牺牲、为人民果敢奉献的红军战士,在危难时坚守革命的初心使命,哪怕自己正遭受着饥寒交迫的威胁,却要分出一半给贫苦同胞,每一个善良生命都重于泰山,故而得到了人民最大的拥戴,从而使党的事业生气勃勃。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大爱,也是一份感天动地的真情,慢慢传递,代代传承,久久传播。
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反而将自己几人共用的一条薄薄的旧棉被,剪下一半送给老百姓,感动着以贫困农妇秀嫂为代表的乡亲们,毅然决然地送亲人去参加革命,感染着他们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淫威之下,即便被抢走那半条被子,也不屈服。
“穷人跟着共产党,从今起,你们就是红军的人。”最初在省会长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上,听到王宏伟、刘一祯首唱剧中重要唱段《韭菜花开一杆心》时,我便被其素朴而真挚的情感、自然而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所感染、所期待。此次在整部歌剧中重新感受,更加明白了“半条红军被”所承载的历史蕴涵。
为什么苦难的记忆,总使人刻骨铭心激愤慷慨?为什么动情的细节,又使人梦绕魂牵振奋长歌?回到建党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的时间仅仅是一个晚上,发生场景就是小小一瞬缩影,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历史意义,却超越时空。可以说,那几个人所联系的,是一支不怕远征难、不怕血与火的红军队伍,是一个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伟大的党,是血与火的洗礼,也是生与死的较量,更是战士的荣耀、信仰的力量、血缘的归属、国家的希望。
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虽然是献礼作品,但以现代的艺术实践弘扬革命的思想伟力,以高标的文化力量延续红色的精神血脉,再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凝聚力所在的根本、战斗力所系的源泉、向心力所连的血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刻度、红色的温度、前进的速度。
将一件革命遗物,艺术地再现在舞台上,已不是一次创新。但,以散落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极其微小的历史横截面,提炼出一种红色文化与血脉传承,一种道德传播和文明展示,以及一种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历史大爱与时代意义,更能看出创作者们强烈的艺术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们在形式上推陈出新,在规模上不断壮大,在表现上精彩纷呈,在艺术上融贯历史,在思想上照鉴未来,努力向前发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境界和品位,使更多的人发现为什么“半条红军被”能温暖全中国!
(作者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文史学者)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