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外交下的“李华回信” | 山水洲城记
近日,小红书上涌现出一篇篇来自海外IP的信件,而每封信的抬头都是我们当年英语作文中的经典人物——李华。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给李华写信,并发布在小红书上,这一定会非常有趣。”视频中,一位中国女孩用流利的英语说道。这个女孩名叫李瑶华,网名whospollyy,是个长沙妹子。
截至1月21日下午3时,李瑶华的社交媒体账号共收获85万次浏览和6.5万次点赞收藏。大量外国网友给“李华”回信,并在信中@whospollyy,感谢她让他们知道了“李华”的故事。也有许许多多的中国网友在评论区里介绍中国故事、家乡风情和自己的生活,传递友好与善意。
“我没想到这么渺小又普通的自己,能够做出这么有意义的事情。”泼天的流量突如其来,感动的情绪在心中澎湃,面对镜头,李瑶华热泪盈眶。
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从何而来?“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中外网友间跨越屏幕的热烈互动,背后给新时代全民外交带来了哪些启示?
1月18日,Tik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本)公司通知美国用户,由于美官方禁令19日起生效,TikTok软件将暂时对用户停止服务。大量美国网友涌入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发布笔记并与中国网友互动。李瑶华也刷到了这些外国网友的笔记,她在评论区看到了这样一条中国网友写给美国网友的评论:“你收到了李华的信吗?”外国网友回复道:“谁是李华?”
“假如你是李华,请你写一封关于xxx的信,给你的国外好友”这一句话唤醒多少网友的中学回忆。于是,李瑶华决定拍一段视频回答外国网友的提问。在视频中,李瑶华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这个问题:“李华不是一个特定的人,更像是我们这一代的象征,从我们开始学英语起,就被要求作为李华给外国笔友写信。”同时,李瑶华还在视频中对外国网友发出了“回信邀约”,邀请大家在小红书上给李华回信。
李瑶华没想到,第二天早晨一醒来,发现她的视频火了。她收到了无数外国网友的点赞、评论、私信。“这是我第一次发布自己出镜并输出观点的视频,我当时只是很想表达心中所想,完全没有想到会火,我穿着睡衣就拍了。”李瑶华笑着说。
“很抱歉,现在才给你写回信……”这几天,众多外国网友给“李华”回信,他们或是手写中文拍成图片,或是用软件将英文回信翻译过来,也有人拍摄视频还配上了中文字幕。他们在回信中热情地介绍着自己,介绍他们的家乡、家人、朋友、宠物还有爱好。他们中的许多人饱含热泪,被这一份长久以来、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友好和善意深深感动。
“有一位叫Linda Belcher的美国网友,给我发来长长的中英文私信,请我帮她检查一下她用机器翻译的中文内容是否准确。因为时差原因,我还没来得及回复,她就已经在小红书上发布了,并且@了我。”李瑶华说。
这场穿越时空的信件互动,无疑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赛博社交”。
橘洲君看到,很多美国网友在信中提到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有不少美国网友都写到了同一个有趣的故事——“儿时,父辈常常告诫我们,如果你在地上挖洞,挖得太深就会到达中国。”
无数外国网友的回信通过互联网,飞抵中国网友的手机。而一封封回信的评论区里,也满是中国网友的回复。
许多中国青年同样因回信而感动到落泪——有人留言说“仿佛是童年的纸飞机,终于飞回我手里”;有人分享多年前自己写过的英语信件习作,回首年少时的自己而今又成了什么模样。还有更多的笔记中,中外网友开启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对账”,分享着彼此生活的情况,曾经的认知滤镜被一一击破。
同时,这背后更是全民外交的一种体现。
全民外交天然具有亲和力,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及全民外交的主体,人们往往先想到的可能是李子柒之类的意见领袖,但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墙”的界限日益模糊,外交的参与主体从少数意见领袖扩展至广大民众,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外交的盛况。
在“李华回信事件”中,中外网友通过跨文化交流深化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情感纽带。那么,这给新时代全民外交带来了哪些启示?
——和而不同:构建多元包容的国际秩序
尽管中外网友通过小红书展开了广泛交流,但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仍然存在。这种误解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刻板印象,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因此,在交流时,要尊重他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言辞。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国内治理,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基因和文化底蕴。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智慧,更是全民外交中应秉持的重要原则。
——民心相通:夯实国际关系的民意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也是全民外交的核心目标之一。全民外交是以和合共生理念实现的民相亲、心相通、情相怡。作为一个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社交平台,小红书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让两国网友在“赛博空间”里展开了一场“破冰之旅”。
中国网友通过“交猫税”“求取中文名”等方式与美国网友互动,这种跨文化的语言融合让交流变得更加有趣。美国网友分享的高房租和医疗费用,让中国网友感到惊讶,而中国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也让美国网友“破防”。这种基于真实生活的交流,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奠定了基础。
——提升媒介素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李华的回信是属于大家的故事,我只是做了一个讲故事的人。”李瑶华说,通过这次的“意外走红”,她发现其实是有很多外国网友想要了解中国的。“想要了解中国,还得听我们来说。”李瑶华告诉橘洲君,未来,她还会用自己掌握的媒体传播技能,继续通过社交平台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在全民外交的时代,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国家形象的传播者。因此,提升媒介素养,学会用国际化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从微观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更有亲和力且接地气,以更生动、鲜活的方式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我跨过山海朝你狂奔,而你也在披荆斩棘的向我而来。”全民外交,从来不是一场宏大的叙事,而是由无数个微小而温暖的瞬间组成。在这之中,无数个你我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次跨越山海的心灵碰撞。
最后,如果再一次以李华的名义给外国朋友写信,你会写点什么?快来评论区留言,与橘洲君一同分享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吧!
记者/黄汝兮 魏涛 刘丹
编辑/尹玮 校读/刘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文波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