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院士:追光,发光,成为光 | 山水洲城记
9月3日,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面对媒体镜头,陈晓红说:“科学探索的道路永无止境,今天的荣誉既是褒奖和鼓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今天,请跟随橘洲君走进陈晓红的科研人生。
一
提到陈晓红,她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不约而同首先提到的就是“做‘顶天立地’的科研”。这是陈晓红坚守的理念,也影响着她身边越来越多的人。
什么是“顶天立地”的科研?陈晓红说,就是要做真学问,关注真问题解决真需求。正如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与“经世致用”的精髓。
对此,湘江实验室研发与外联部部长曹文治深有感触:“我们所有博士生的论文选题,都针对社会、经济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来源于企业的现实需求。”
湘江实验室核心研发人员李小龙教授从事计算机领域研究多年,是专家型人才。在参与智慧交通轩辕大模型研发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所学专长有一天能运用到交通领域,他直言:“不敢,因为交通系统太复杂,人类凭经验无法预测和想象其中的变化规律。”
但是,在陈晓红的带领和“顶天立地”科研理念的指引下,智慧交通轩辕大模型项目团队瞄准调控难、预测难、规划难等交通领域现代化治理的难题,凝练科学问题,攻克技术难关,希望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优化整体交通流量。
目前这一大模型已在麓谷区域开展示范应用。有了它,一旦长假出现出城方向车辆排起长队,而进城方向无车辆通行时,它会实时调整双向红绿灯时间,提升通行效率;明星举办演唱会,天气突变,它会根据周边环境预测交通拥堵情况,帮助相关部门做好预案,避免交通瘫痪……
这只是湘江实验室揭牌两年多来,陈晓红和团队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去年湘江实验室发布了轩辕大模型、工业操作系统、北斗导航等前沿领域7个原创产品。
“今年会发布10个重大创新产品。”陈晓红透露,她更大的理想是带领团队将湘江实验室打造成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我国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迈向世界第一强国。
二
三十多年扎根科研一线,陈晓红的科研树上结满了硕果:
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两型标准与数智管控体系,主持编制了系列绿色发展规划及改革方案,助推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国家级标杆;
提出大河西先导区(现湖南湘江新区)的两型建设方案,助力湖南湘江新区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
攻克数字化污染管控及智慧环保关键技术,助推湘江流域成为全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典范;
牵头建设“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实现了我省在国家基础科学中心上零的突破……
作为一位女性科学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在外人看来她一定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但熟悉的人知道,这背后是她异于常人的勤奋和付出。
用陈晓红自己的话说,“不是天资聪颖,而是天道酬勤”。
陈晓红的同事和学生常向橘洲君提到她的金句,比如“一勤天下无难事”“如果一天能够当作两天用,就相当于多活了一辈子”。这让橘洲君深刻感受到,科学家的成功是用时间和努力换来的。
陈晓红的勤奋从读初中时就成了一种习惯。那时,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学习,她在往返学校时走路快得带风;由于学习过于专注,冬天洗脚水早已变得冰冷,她却毫无察觉。后来读大学编计算机程序,经常通宵达旦,但她始终充满力量并以此为乐趣。到日本留学时,每天的学习工作时间在14小时以上。如今,成绩斐然的她仍然保持“快节奏”。
因为勤奋,陈晓红身上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读硕士时,她还只有20岁,看到当时学校的财务系统都是手工记账、非常落后,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计算机本科生,她用3年时间把学校的财务系统全部做了改造,还得了一个省部级科研奖;在带头完成全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系统开发时,因为没有经验可参考,她把自己关在家里通读了十几本期货方面的书,然后花3天时间把技术方案写出来,当大家看到方案时都以为她是老专家,其实她也是刚刚开始学。
正是凭着这种敢为人先、创新探索、不舍昼夜的精神,她陆续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在内的20多项重要奖项。
“我们这一生,一想到能为国家所用,为社会主义作贡献,就充满自豪和力量,在奋斗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快乐。”陈晓红说。
三
陈晓红出生在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性子,在她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她是名副其实的“辣妹子”。
她曾在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里写道:“现在回想,为什么我会成长为今天的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在书籍的影响下,性格中已经渗透进刚强、奋进的因子,并强烈渴望要为社会做些什么。”
小时候,她爱读父亲送的礼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坚不可摧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所震撼。初中读《居里夫人传》时,她非常崇拜居里夫人为了攻克难关,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仍然保持的热忱和顽强。居里夫人也成为她的“偶像”。从此,她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当科学家的种子。
后来,她又读到华罗庚、钱学森、陈景润、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故事,更加明白科学研究靠的不仅仅是大胆的直觉,更要有百倍的吃苦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
这些人物成为陈晓红遇到困难时的一盏盏路灯。
生活中的陈晓红是怎样的?橘洲君的感觉是:很接地气。虽然工作紧张忙碌,但闲暇时光,陈晓红爱唱歌、爱逛街,也会追剧,参加音乐会。她说:“努力工作和认真生活并不矛盾。”乒乓球、网球是她的长项,工作之余,来两局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放松心情。有时间了,她还会为家人精心做一桌可口的饭菜。
面对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陈晓红认为,未来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是交叉融合型人才。她寄语青年:努力向下扎根、持续向上生长。
“晓红”是拂晓的阳光。名字里“自带阳光”的陈院士,经常跟学生说,要有希望和梦想,要一路追光,要眼里有光,自己要发光,要成为光。这,正是她拼搏人生的写照。
记者/徐运源
编辑/尹玮 校读/刘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