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1亿人次看过她,辛追夫人“魅力”依旧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目前,投身马王堆汉墓研究的专家学者达到4000多人,参观马王堆汉墓文物人数累计突破1亿人次,近年年均参观人次达到400余万……”从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传来的一组组数据,印证了“马王堆”文化IP的含金量。即便距离考古发掘已过去了半个世纪,马王堆汉墓的影响力仍不减当年。

此前橘洲君写过了马王堆汉墓的历史(“东方睡美人”辛追一家子在马王堆汉墓里藏了多少宝贝),今天我们通过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等专家学者的视角,看看马王堆汉墓保护、展示、利用、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数以万计。根据湖南博物院近日对外公布的最新数据,仅漆木器、纺织品、简帛三大主要门类就整理出26937件文物。

这些文物的整理、保护、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当年就组建了一支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学术天团”。段晓明告诉橘洲君:“自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伊始,来自全国的各个团队就开始了对文物的整理、保护、研究。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研究、多单位协作的科技考古范例。”

用眼下时髦的话说,马王堆是“文化+科技”的生动实践。这一优良传统也延续至今。

举个例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业界与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东方睡美人”辛追的遗体保护。

“辛追夫人”3D数字人(35岁左右)形象。图片来源于湖南博物院

辛追在地下静静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因不腐“湿尸”震惊世界,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周恩来总理先后5次批示。当年,全国30多家医学研究单位、80多名专家对遗体进行了解剖学、组织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系统研究。其后,辛追遗体的保护一直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负责。

在脱离墓葬封闭环境后,遗体还能保存多久?我们的后代,还能看到栩栩如生的辛追夫人吗?对于这些疑问,段晓明给予了乐观的答案:“辛追遗体保护研究持续推进。目前,湖南博物院已构建起一套古尸保存环境模拟体系,实施整体、细胞、分子三级保护模式。”

中南大学教授罗学港从事马王堆古尸研究多年,他介绍了三级保护模式的来龙去脉。“今天看老太太是这样,明天去看也变化不大,这是整体层面的保护。但实际上细胞、分子级别的变化是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的。”罗学港透露,三级保护不仅要防止整体腐败,还要避免细胞肿胀和脱水,更要降低骨组织脱钙和蛋白质降解,实现分子水平的有效保存。为此使用了制冷、液体浸泡、层流空气净化、化学分析监测等保护手段,目前对遗体的预防性保护已经较为完善了。

罗学港主持的“马王堆型湿尸类文物保存技术及应用”获200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奠定了我国在古代湿尸保存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文化+科技”在马王堆汉墓的体现还不止遗体保护这一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大家了解马王堆汉墓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0年,湖南博物院建立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马王堆珍贵文物的虚拟三维重建或精准修复。

“我们已经完成948件马王堆汉墓文物的数据采集,包括7779张二维图片、2619张高清图片和285件三维扫描文物。”段晓明透露。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除了有利于研究者,对于公众而言也是一大利好。

今年6月,湖南博物院、中国数字图书馆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共同打造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开展。数字化展览的效果惊人,超高清文物扫描、三维投影、裸眼3D、生成算法艺术、异形LED球幕等前沿多媒体数字技术,为观众带来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艺术震撼,广受好评,仅2个月就吸引11万人次观众观展。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现场。图片来源于湖南博物院

文物数字化在不断刷新大家线下观展体验的同时,也在线上传播大展拳脚。

8月19日开播的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就有这样惊奇的片段——文物展示的镜头里出现了二维码,扫一扫你就会解锁文物的三维模型版本,能从各个角度观察文物细节。这不仅是一般纪录片一扫而过的镜头难以企及的体验,就是线下观展也受限于文物陈列方式、人群拥挤程度,无法这样细细地“把玩”文物精髓。

在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中,观众可以扫描二维码观看文物三维模型。图片来源于湖南卫视

马王堆汉墓文物的数字化还有很大潜力。段晓明透露,湖南博物院将在未来一年时间内,对剩下的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形成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我们正与多方展开合作,进行产业转化。我们期待与更多领域、行业机构携手,共同做好马王堆汉墓文物的保护、展示、传播和利用工作。”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参与下,马王堆汉墓文物的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教育传播、活化利用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展望未来,段晓明表示,“我们将整合全球学术资源,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和学术合作,做好马王堆汉墓的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围绕马王堆汉墓,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或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王堆研究院正式启航。

复旦大学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是马王堆研究院的名誉院长。提及研究院的意义时,他以熟悉的文献领域为例解释说:“关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文字资料,目前我们还有很多不太理解的地方。为了进一步突破发掘,我们有必要动员号召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继续接力研究。”

其实,刘钊这次来长沙参加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是带着最新成果前来的,那就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在2014年版本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丧服图》《老子甲本》《阴阳五行甲篇》《去谷食气》《养生方》《太一将行图》和遣册签牌等篇目,公布了新发现的帛书、帛画残片230余片,总共有近千处修订。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图片来源于湖南博物院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马王堆汉墓的结缘,始自著名学者裘锡圭。裘老始终关心《集成》的编撰与修订,多次勉励后辈:“马王堆简帛的整理工作,没有止境!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把工作做下去,做得更好,让学界能更方便地来使用这些宝贵资料。”

如今修订版已经亮相,它代表着目前马王堆简帛研究的最高、最新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马王堆简帛的研究工作就大功告成,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其实,拼缀整理简帛的过程就像是还原一幅幅千年以前的拼图,需要不断进行脑力与眼力的挑战,或许新的发现、新的解读就在前方等待着。刘钊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加入马王堆汉墓简帛研究的队伍中来。

“50年过去,以马王堆汉墓文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马王堆学’已崭露头角。”段晓明寄语道,“50年是承上启下的新起点,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使马王堆汉墓文物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记者/尹玮

编辑/尹玮 校读/符卓棻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作者:尹玮】 【编辑:尹玮】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50周年;辛追夫人;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 马王堆汉墓;50周年;辛追夫人;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