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天,《湘区丰碑》背后的速度与激情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匡春林
6月30日,在全国第一个省级支部旧址所在的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长沙红色新地标——《湘区丰碑》专题陈列开展。当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为专题陈列揭幕,并带领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长沙警备区党员领导同志及市委办公厅党员代表重温入党誓词。
《湘区丰碑》专题陈列是2021年长沙市十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之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位协调、精心指导下,从立项、设计到施工,只有半年多时间。其中,项目动工到开展,在各参建单位和有关方面艰苦奋战、协同攻关下,仅花了90天,就以惊人的“长沙速度”,用优异成绩完成了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一次大考,交出了一份长沙红色热土上学史力行的漂亮答卷。
让红色资源充分彰显新的时代价值,落地新项目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清水塘为中心,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经、聚同志、闹革命,在此地上演了一幕幕属于湖南人的高光时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和长沙考察调研时强调的“要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重要指示,2020年12月,长沙启动《湘区丰碑》专题陈列项目建设。
今年2月17日,吴桂英在调研长沙党史馆时强调,要抓紧高质量做好《湘区丰碑》专题陈列,突出做好党史研究。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让党的宝贵财富在星城大地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作为整个项目建设调度协调和工作运转的神经中枢,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市委、市政府有力领导下,在市委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局和市文旅广电局等市直部门和开福区委区政府的紧密配合、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专题陈列各项工作。
办公室搬到了项目工地上,创下建设新速度
2021年4月2日,项目正式开工,此时,距离《湘区丰碑》专题陈列正式开展只剩下90天时间。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李卫政被任命为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2日下午,这位此前奋战在宣传战线30载的老兵立即投入新角色,召开调度会调度进场施工,积极协调各方力量。
从原本的文物商店,改换成风格完全不一致的专题展厅,层高就是一个严峻考验;从文物征集到物件复制,从电力增容到供水改造,从增设楼梯到加装电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承载重大使命的工程,对于所有参建单位来说都是严峻考验。
与时间赛跑,这是所有人的同声作答——
前行路上,困难接踵而至:仅剩的90天工期里,长沙突遇雨季,算起来,整整下了44天雨,其间还因遇上高考、中考而不得不停工6天。
“工期赶、难度高,幸好我们不辱使命。”7月1日,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军终于回到了阔别2个多月的办公室。从4月2日项目正式开工,身为项目推进组、秩序整治组组长的他,就将办公室搬到了项目工地上。
困难面前更显干劲,施工人员新招迭出,全力以赴确保如期开展。负责《湘区丰碑》专题陈列装饰装修的项目经理谭洲介绍,层高不够,他们一方面将陈列展板的高度根据墙面层高相应调整,并将天花板颜色统一喷黑,从视觉上增加延伸感;雨季绵长,他们将炭盆、鼓风机放进工地,烘干墙面、排去潮气,“刚开始,工地还没装上空调等通风设备,为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只能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强制让工人到外面透气。”
“工地上灰尘大,但大家都埋头苦干,从不抱怨。”张军说,此次施工中涉及的水电气改造,长沙水务集团、供电公司的负责人都现场带队督导,冒着大雨抢抓工期,“6月24日晚,供电人员一鼓作气,通宵加班,解决了展厅永久用电的大问题。”
90天中,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各方力量协同作战、奋力拼搏,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有效协调同时进场的12位设计师、上百位施工人员,实现了项目招标、方案拟制、文物征集、环境整治、现场施工、创作布展“六驾马车”同时发力、齐头并进。
“披一身风雨,筑人间正道,绘山河锦绣,立精神丰碑。”李卫政感慨地说,自2020年11月16日《湘区丰碑》专题陈列正式立项,2021年3月26日开标,正式施工建设仅90天,通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步步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参建人员从形式优化到内容审定,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奉献又一个党史教育展陈精品。
东奔西走,生动历史物件再现当年革命风云
整个《湘区丰碑》专题陈列,集中了展出410多幅珍贵图片、120多件套文物和实物、6组艺术品创作雕塑、12幅油画、11个场景、40多处电子屏、40个展柜展台,全景式再现了1921年至1927年湘籍共产党人领导革命的光辉历史。
这些珍贵的图片、文物、艺术品来之不易。
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易斌和搭档廖军,负责《湘区丰碑》专题陈列的文物征集。早从去年起,两人就已经根据种种线索东奔西走,在全国各地寻找与此次专题陈列展有关的珍贵史料。
出生于望城铜官的袁仲贤是毛泽东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发展的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曾任中国驻印度首任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辗转寻找到袁仲贤的后人后,经过易斌等人耐心仔细地沟通,袁仲贤的后人被他们的诚心打动,捐出来部分袁仲贤当年的珍贵物品。
在陈列展中,有一封“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写给陈佑魁烈士遗孀龙淑的信的复印件。这封珍贵的信,是易斌在衡阳湘南学联纪念馆苦苦找寻4天,从两万多份历史资料中翻找出来的。为了寻找《长沙大公报》的珍贵影印件,他还连夜赶往山西大同,一路飞机、高铁寻找到持有人,并通过快递将影印件送至长沙。
宁乡86岁的老党员谢国恩以一颗火热初心,坚持为专题陈列免费赠送历史物件。这位有着66年党龄的老人,曾远赴贵州、广西,前往湖北、江西等地,四处收集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共湘区的历史物件。如今,他精心收集的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用品在内的逾百件反映当时历史风貌的实物已经陈列在馆。
智慧布展,创新创意让党史更鲜活立体
《湘区丰碑》专题陈列展里,新媒体天幕、滑屏、投影、通电膜、人脸捕捉等声光电手段轮番上场,用虚实结合的生动演绎展示当年磅礴的革命历史。
6月中旬,布展基本完成,陈列展技术人员司海涛就忙开了,从调试声光电设备,到完善LED屏播放效果等,每天闭馆后,他都会带着电脑,一遍遍在不同的设备前调试。
“希望能调试到最完美的效果。”7月1日下午,司海涛一边在电脑上忙碌,一边说。近半个月来,他每天都在闭馆后开始工作,直至凌晨两三点,最忙的时候甚至要忙上一个通宵。调试设备时,没有操作台,他都是蹲在地上,手捧电脑,一边查看设备效果,一边在电脑上操作。还有的年轻技术员,甚至将年幼的孩子送回老家,只为全心全意地调试设备。
技术员们的通宵达旦,带来了不一般的观展效果:你可以“站”在一群正在游行的泥木工人中,和他们一起怒吼“硬要三角四分,不达目的不出衙门”;你可以一边通过沙画了解郭亮烈士壮怀激烈的一生,一边将目光投向地面,看当年郭亮领导罢工时的铁路轨道投影……
和司海涛同样在深夜忙碌的,还有一群艺术家,由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从多个角度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以及后来改称的中共湘区委、湖南区委,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维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开展党的组织建设,领导工人运动、反帝反封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辉煌历史,歌颂了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的真挚爱情和共同奋斗的战友之情。
《清水塘的温暖》的布展里,以艺术的手段再现了毛泽东、杨开慧和亲友们在长沙的一段温暖时光:展区里,众人背后是一面镂空的窗户,从窗户朝外看去,可以看见毛泽东、杨开慧清水塘故居的白墙,这一幕,让历史映照进现实,也更让清水塘的温暖一幕打动人心。
“每一幅作品都真实严谨,反复修改多次才完成。”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孙逸桦介绍,陈列展中,有一幅刘少奇、毛泽东第一次握手的艺术作品,作品反映了1922年8月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的刘少奇回到长沙,在清水塘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画面中,毛泽东身着青色长衫,刘少奇身着木匠服。刘少奇的着装属于乔装,是经过了多次讨论后,参考了电视剧、史料等资料后的一次高度还原。”
家国大爱,专题陈列涤荡人心
此次陈列还大量使用了当年的书报资料。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敏感慨地说,为了查找当年与长沙有关的历史资料,罗香、唐毅等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事每天都要大量翻阅旧报纸,一段短短的珍贵文字,可能是她们翻阅了很多天的成果,她们的手指也大多因翻阅次数太多而脱皮。
李敏还介绍,众多党史研究专家的助力,也让这次陈列始终严谨细致。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场景展项中,展项由“毛泽东矿井调研”“李立三与矿工交谈”“刘少奇罢工谈判”3个微缩场景构成。布景临近尾声,专家现场检查时发现,3个场景的排序与整体观展流线不完全吻合。为观众参观流线更顺畅,设计团队紧急调整方案,场景制作人员连续6个昼夜重新布景。
“这次陈列展,从更多的角度展示了革命先辈的家国大爱。”孙逸桦说,通过陈列展,她加深了对杨开慧烈士的崇敬之情,感受到她作为独立新女性的非凡魄力和境界,“这次陈列展对我和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一次生动的党史教育,更是一次学史力行的生动实践。”
罗香说,通过陈列展,她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同志的革命斗争策略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了解他关注社会问题、致力改造世界的家国大我,感触良深的她为此常常勉励自己:“我应该更努力,为国家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