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丨长沙 手可摘星辰(之八)中欧班列“大爆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4日讯 据瞭望东方周刊消息 天上有颗长沙星,地上有座长沙城。
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市的文明如星辰般熠熠生辉——从商代的青铜重器,到马王堆的惊世国宝,再到千年文脉不绝的岳麓书院。
近代百年的峥嵘岁月里,无数仁人志士汇聚于此,燃烧如星辰般璀璨的生命,助力托举起一个独立自强的新中国。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在“三高四新”引领之下、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长沙,正以当好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领头雁、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示范区的新角色,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进一步“抬高发展坐标”,走向更远的星辰和更高的梦想。
长沙 手可摘星辰(之八)
中欧班列“大爆发”
长沙市人民政府口岸管理处处长冯卫民认为,中欧班列是“以通道换空间”,可以为内陆城市长沙拓展出对外开放的新空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啟广、戴闻名,特约撰稿吴梓溢 编辑金明大
悠长而深远的汽笛声每天晚间准时在北长沙响起。天上星辰闪耀,地上湘江流过,巨大的机械臂把一个又一个满载货物的铁皮箱装上这列“钢铁骆驼”。
这是从长沙开行至欧洲的中欧班列。从2014年开始,无数的货物通过这一通道,往来东西。
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省份的长沙,拓展出了新的“陆港”定位——内陆城市可以通过陆上跨国铁路更快捷、更划算的运输货物,成为国际交通和物流枢纽。
以通道换开放空间
2014年10月30日,满载着3000吨湖南瓷器、茶叶、机械配件等商品的中欧班列从长沙北站开出,驶向德国杜伊斯堡。
彼时,“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不满一年。地处内陆,并无出海口的湖南,如何加入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湖南可以经由铁路,通过中国东北和西北,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国家及更远的欧洲大陆相通,开行“中欧班列”。
但这个想法要真正实现,挑战很多。
“2018年,我们在跟几位日本专家谈到这件事的时候,他们说我们‘crazy’,是疯子,钱多了花不完。” 湖南中南国际陆港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沙中欧班列“掌舵人”叶红宾回忆说。
确实,一方面,长沙再往南就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既然可以通过广东的港口走海运,为什么还要再费时费力地搞中欧班列呢?
另一方面,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运输工程,且不说运营维护成本巨大,光是一路上要经过的铁轨制式,就有中、俄、欧三种,每种轨道宽度、车距等参数都不同,“换轨”本身就是一番折腾。
但长沙市人民政府物流与口岸办公室口岸管理处处长冯卫民认为,中欧班列是“以通道换空间”,可以为内陆城市长沙拓展出对外开放的新空间。
2017年,长沙市统计局发表报告指出,经济总量在35个中部城市之中名列前茅的长沙,对外开放度排名倒数第八,“必须以国际化为导向,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突破。”
“湖南原来的定位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但近十年来湖南的高速发展已经使之成为内陆发展的新高地,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物流通道来满足湖南产业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叶红宾说。
2020“引爆点”
进入2020年,稳步发展了6年的中欧班列终于迎来了“引爆点”。
由于疫情扰乱了全球物流秩序,航空运输处于半停滞状态,海运通道瞬间被“挤爆”,一位难求。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多国颁的行动限制措施又导致生活必需品供应需求激增。空运海运的运力即使满负荷,也跟不上需求。
这时候,受疫情影响不大、稳定而安全的中欧班列,出现了逆势爆发式增长。长沙中欧班列疫情期间不仅没有停运,反而保持每天至少一班的“天班”开行,成为疫情期间全国仅有的4个“天班”城市之一,有力保障了国际贸易通道和供应链稳定。
2020年,中欧班列(长沙)共发运530列,比2014-2018年4年运营的班列总量还多出100多列,运输货物货值20.6亿美元,同比增长98.6%,开行量在中部城市中仅次于郑州。
由于工作量大,冯卫民和同事今年春节假期仅休息了3天,大年初三晚他们就准时出现在长沙北站,送走当日班列。
叶红宾说,经此一“疫”,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时代已经来临——开行频次增加,逐步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营,运输货物种类增加,从追求开行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政府财政补贴逐渐退出,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营。
“订制”班列
中欧班列7年后迎来“大爆发”,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使然,更是中国广袤的内陆地区迎来新发展机遇的前奏。
“中国的产业从沿海向内地转移,欧洲的产业也从西欧向中东欧内陆转移,内陆之间物流的最佳桥梁是什么?就是中欧班列。”叶红宾说。
举个例子,中国吉利汽车在白俄罗斯有一家合资工厂,在湖南湘潭有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以往,吉利要想把汽车零部件从湖南运往白俄罗斯,需要把货先拉到浙江宁波港,走水路运到俄罗斯东方港,进港之后再通过俄罗斯铁路系统,运达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市。整个过程耗时一个半月,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更换还会造成货品损耗。而现在通过中欧班列运输就太方便了——吉利湘潭工厂距离中欧班列发车的长沙北站只有40公里,产品生产出来后,装上班列直接运到明斯克,从明斯克到吉利白俄罗斯工厂又有一条专用铁路,下了火车就可以直接进厂组装了。
长沙与明斯克之间的中欧班列,最高峰时一周开行14班,发运量全国第一,被称为“明星线路”。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这种“订制”班列、“点对点”联通的模式——从设计源头参与企业方案设计,推进非标产品适箱化,省去中间换装环节,既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货物运输安全也有保障。据悉,目前已有吉利、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114家大型制造业企业订制了中欧班列运输方案。
这个运输模式也反过来为湖南吸引了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和中国其他地区的货源。2020年,长沙中欧班列的三大货源地为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货值占比分别为57%、21%和16%.
中欧班列将“中国制造”机械和“湖南制造”的电子、陶瓷、烟花、茶叶、工艺品等欧洲市场“抢手货”送出国门的同时,还可以把湖南需求旺盛的木材等物资运回来。现在,长沙已成为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木材的主要口岸,是实至名归的“陆港”。
再造红星市场
除中亚和欧洲以外,中欧班列还将开辟新路线——通过中国西南的广西和云南,延伸向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这对于热带水果进入中国市场,是一个巨大利好。
以往,东南亚热带水果大多是通过汽车运输的方式进入中国,当大批运输汽车同时入境时,通关甚至可能长达三四天时间。大部分运输汽车又很难为水果提供合适的贮藏设备,等到水果上了餐桌,新鲜度就已经大打折扣。
延伸至东南亚的“水果班列”,使用的则是具有冷藏功能的集装箱,且运输时间更短,能够更好保存水果的风味。
2021年底,中老铁路即将开通,万象至长沙的“水果班列”也在计划之中。叶红宾说,通过“水果”班列,很可能“再造一个红星市场”。红星市场是长沙人熟知的水果交易中心,交易量排名全国第三。
中欧班列的“溢出效应”不止于此。
马拉舍维奇是波兰东部的交通枢纽,火车经过时要在这里从俄制轨道换成欧盟标准轨,因此它也被称为出入欧盟的门户。
长期以来,这里的铁路设施严重老化,线路过于集中,时长出现火车“大塞车”的情况,不能按时卸货,经常要排队等待好几天。
现在,中欧班列带来的巨大商机给波兰人带来了改造、更新铁路设施的新动力。2017年,欧盟批准并拨款建造波兰华沙-波兹南段铁路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已于近期完工,波兰铁路货运集团也同时申请了相关项目的融资,旨在更新车辆设备、扩建集装箱场地。
“中欧班列推动盘活了沿线国家的铁路资产,实现了多边共赢。”长沙市副市长朱东铁说。
“陆港”长沙的眼光,也不仅仅停留在陆路运输上,而是要将多种运输形式协调整合,成为更多层级的物流枢纽。
2019年,长沙作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2020年,长沙空港引进顺丰、中外运、菜鸟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货运企业设立区域枢纽。长沙还在积极申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长沙黄花机场与黄花综合保税区“区港一体化”建设,打造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
长沙市副市长朱东铁表示,长沙未来将“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拓展航空通道、畅通陆路通道、提升水运通道,全方位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