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长沙制造 | 长沙晚报特稿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万寅 苏毅 凌晴 伍玲 陈登辉
10秒,一件铝轮毂制成;
80秒,一台发动机面世;
5分钟,一台挖掘机下线;
1小时,3.6万瓶酱油灌装;
1天,6.1万台手机诞生;
1年,一个企业营收破千亿元;
……
当金属的光泽与智慧的光芒交相辉映,当机器的轰响与头脑的风暴激荡共鸣,长沙,迎来制造业的高光时刻。
从一片空白到光华灿烂,从没有一个产业到形成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从名不见经传到蜚声全球,新时代的长沙制造,正演绎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恢弘大剧。
党的十八大以来,快速崛起的长沙制造,日臻形成自我突破、拥抱世界、引领未来的全新格局,开启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赢得行业内外乃至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发展不设限,未来犹可期。
2020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即将来临之际,回望长沙制造来时之路,展望长沙制造未来之道,让我们道一声:
致敬,长沙制造!
自我突破之路
如今,长沙千亿产业的版图已达7块,其中5块属于制造业
243年前,1776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社会跨入蒸汽时代,英国开始占据工业文明的中心。
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蔓延到欧洲大陆、北美大陆和日本等地,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大幕徐徐开启,催生了欧洲中心论。
两百年内,世界先后掀起三次工业革命,欧洲建起了历史最长的制造产业链中心。二战结束,美国后来居上,青出于蓝,建立起世界第二制造产业链中心。
无工不富,无工不强。这是经济的规律,也是历史的铁律。尤其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唱主角,工业几乎一片空白。长沙从扶持民族工业、改造私营手工业入手,工业经济迅速恢复至历史最佳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沙重点发展轻纺工业,轻工业比重开始上升,工业内部比例得到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制造业百花齐放,高新产业迅猛发展,工业不断攀登智能制造新高点。
不负人民,不负时代,长沙制造负重前行、向阳而生——
2010年,长沙提出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率先“撞线”;
2011年,食品、新材料两大产业共同跨过千亿门槛,一业独大变为多点支撑;
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加入“千亿俱乐部”;
2017年,汽车产业成为最新一块“拼图”;
加上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如今,长沙千亿产业的版图已达7块。而这其中,有5个属于制造业。
然而,如果把长沙制造的发展放到坐标轴里,它并不是一条平滑上扬的曲线。
2015年年初,长沙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对于工程机械行业来说,这场寒冬不仅冰冷,而且漫长。
各大工程机械公司陆续公布2014年的业绩预报。与预期相符,净利润普遍出现了大幅度下滑,有的甚至下滑80%。
柳工董事长曾光安是湖南新化人,当时他曾直言:“工程机械行业过去十五年只有夏天,没有秋天。现在从夏天突然进入冬天,大家都感到日子不好过了。”
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同样蒙上了一层冰霜,大家心事重重,面色凝重。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元气大伤,巨额亏损、大幅裁员是当时行业的普遍现象。
摆脱困境,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高质量发展。
当此之时,国家出台宏大计划,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规划了顶层设计和路线图,目标是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3个月后,长沙怀着舍我其谁的责任心和“人一之、我十之”的执行力,率全国之先发布《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率先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提出了“三个30%”的目标,即试点示范企业(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对此大局大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在多个场合掷地有声地表示:对于长沙而言,发展的基础在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在制造业,发展的出路还是在制造业。没有高质量的制造业,长沙的高质量发展就难以为继。
曲线的拐点,悄然出现。
长沙“智造大军”从最初的28家,转眼扩充到了668家。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智能制造的“长沙模式”蜚声全国。
给你89秒,你能干什么?
刷一下朋友圈?拍一条抖音视频?
在广汽菲克长沙工厂里,89秒,能够下线一台汽车!
走进这座智能化厂房,机器人远比产业工人多。
491台意大利进口柯马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率达到75%;总装车间采用全自动、柔性化合车线体,可实现高节拍自动混流生产,目前生产节拍达到89秒下线一台新车。
与广汽菲克长沙工厂相隔约10公里,是上汽大众长沙工厂。
这是一座年轻的工厂,车身车间里,约900台机器人演奏出飞快的生产节拍,按照上汽大众计算标准,自动化率已接近90%,一分钟就能下线一台合格整车,被称为“分钟工厂”。
流水线上,“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动作凌厉,精准到位;智能化物流系统自动取件、发货……走进博世长沙,一场数据与机器带来的变革,正在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模式。
需要协作完成的绕线工序,考验着多台机器人的默契程度。传统做法是由工程师掐秒表做计算,再一次次试验调整;而现在有了各环节实时而详尽的生产数据,工程师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分析和设计,创新和优化生产流程。
这条工业4.0示范生产线与传统生产线相比,生产效率提高30%,质量损失减少30%,换型时间减少30%。
“机器换人并不意味着要减少人力,而是通过机器把人从过去简单、重复的岗位上解放出来,专注于研究分析和服务,从而促进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博世长沙副总经理李永寿说。
在这三家智能工厂所处的园区里,超过80%的企业实现了生产线自动化部分或全部覆盖。
以智能制造为统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这是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工作的导向,也是近年来长沙各园区齐步向前的方向。
速度与激情的“大片”,每天都在长沙的大小厂房和车间上演。
2017年11月,长沙提出打造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
今年上半年,长沙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的成绩十分亮眼:平均每天引进一个产业链项目、有4.5亿元投资注入;产业链平均每天实现产值17.2亿元……
“长沙速度”,还在不断刷新着纪录。
今年9月9日上午,位于望城经开区的长沙智能终端产业园,由长沙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华为手机正式下线。
这座湖南最大电子类超级工厂,年产手机4000万台。
而从签约到第一台手机下线,仅仅用时70天。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速度,还有些速度,是肉眼无法观察的。
超级计算机。这不仅是长沙的名片,也是“中国名片”。
1983年12月22日,我国首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银河”计算机在长沙研制成功。
2013年5月,峰值速度达每秒5.49亿亿次的“天河二号”亮相,并先后6次登上世界超算500强榜首。
今年11月21日,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世界超算大会SC上,湖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天河超算存储系统凭借209.43GiB/s的得分获IO-500总榜单带宽第一名,成为全球最快的存储系统。
同样成为“中国名片”的,还有轨道交通设备,这其中也有长沙的身影。
今年3月,位于长沙高新区的中国通号(长沙)产业园内,一辆100%低地板、5模块有轨电车缓缓驶出,发运至甘肃天水市。
目前,通号车辆的生产基地拥有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生产线、完整的高仿真有轨电车试验线,智能化率达到80%。
与通号生产基地同处湘江西岸的,还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
在这里,我们能体验到的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
自2016年起,湖南湘江新区打造模拟场景全国最多、综合性能全国领先、测试服务全国最全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并获得“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牌照。目前,中车、一汽解放、阿里巴巴、三一集团、酷哇中联、百度、京东、嬴彻、福田戴姆勒等企业共在测试区开展测试业务1000余场。
今年8月2日,由百度联合中国一汽红旗生产的国内首批量产L4级别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红旗E·界正式公开亮相长沙。
不只是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环卫车、清扫机器人等6款不同款式的环卫机器人已在长沙橘子洲“上岗”;能认路、会避让车辆行人的“超影”无人快递车,在长沙的高校里当起了快递小哥……
坐拥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长沙,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正在“智造”加速中,不断实现着自我突破。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拥抱世界之路
如今,落户长沙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超过150家
亿万年前,板块漂移碰撞,地壳隆起,青藏高原崛起于洪荒之力中;时至今朝,在“工业荒漠”中白手起家,长沙制造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片茂盛的“工业森林”成长于智慧之力中。
不沿边、不靠海,身居内陆,开放型经济先天不足。这对长沙制造业走出国门、拥抱世界无疑是一个天然的瓶颈。
早在1200多年前,正是李唐王朝。
长沙窑出产的釉下多彩瓷,源源不绝地跟随我们的先辈,从铜官古镇扬帆远航,走湘江,入洞庭,越长江,经历大洋中的无数惊涛骇浪,抵达阿拉伯地区。当时的长沙铜官窑,成为产品远销中东的“世界工厂”。
这是祖先留下的优良基因,也是长沙与世界交互的生动篇章。
筚路蓝缕,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攀上一个个行业高峰,一次次定义中国高度,长沙制造不断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
2018年10月,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大陆集团与长沙市政府签约,将中央电子工厂、智慧城市和智能出行示范等项目落户长沙。
沃尔玛、西门子、ABB、博世、施耐德、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也频频关注长沙,或在长沙布局重要板块。
目前,落户长沙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超过150家。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的增加,是衡量长沙经济外向度的重要标尺。得益于此,世界对长沙的陌生感、距离感,正一步步消弭。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主动拥抱世界,长沙经济外向度一路攀升。
2014年10月,中欧班列(长沙)首次开行。物理上的铁路大动脉,将长沙与世界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近。短短5年内,电子产品、陶瓷、服饰、机械配件、化工、纺织品、食品、钢铁等制造业企业快速集聚长沙,继而走向世界。
如今,中欧班列(长沙)已有运营线路11条。多条线路如明斯克、德黑兰、蒂尔堡、布达佩斯等已进入常态化开行。
车来车往,班列沿途的杜伊斯堡、塔什干、莫斯科、汉堡、华沙、明斯克、布达佩斯、德黑兰、蒂尔堡等欧亚城市,也感受着长沙制造的魅力。
轨道上的列车将地球的两端连接,蓝天上的航线把世界串成一个整体。
截至目前,已有56家航空公司(其中外航23家)在黄花机场执行195条定期客货运航线,通达国内外112个机场。
和2018年冬季航季相比,黄花机场新增至内罗毕、名古屋、加德满都、斯里巴加湾市、静冈、槟城、济州等8个国际或地区航线。
航线增多的同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长沙的加速汇聚,让长沙制造业的发展内修于心、外化于行。
“要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就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让长沙制造业在世界舞台上长袖善舞,参与全球竞争。”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方向不动摇,一以贯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推动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长沙乃至湖南而言,这是一个走向世界的历史性契机。
两年后,湖南以长沙为节点城市,重点实施装备产能出海等“六大行动”,建设8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600多亿元,将湖南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腹地和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6年来,长沙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了东帝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白工业园、北欧湖南农业产业园、埃塞·湖南工业园等海外园区。
长沙制造业,尤其是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等龙头企业的崛起,用自主研制、推陈出新的国之重器,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更让世界为之一振。
三一集团将三一装备卖遍全球,并在美国、德国、印度、巴西设立了四大产业研制基地,以及覆盖非洲、亚太、中东、拉美等地区的十个销售大区。
中联重科借助“本地化”海外发展战略,让中联重科品牌在海外深获人心,成为越南、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伊朗、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宠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山河智能在沿线重要节点的布局速度明显加快,先后建立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子公司,静力压桩机在东盟市场占有率一直排名第一。
铁建重工“出海”时间虽晚,但却成为国产盾构机品牌的典范,不仅占据国内行业第一的地位,更将盾构机“掘进”土耳其、斯里兰卡,再扩展到俄罗斯、韩国和印度。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安克创新,用7年时间成长为国内营收规模最大的科技型跨境出口品牌企业之一,目前98%的业务来自海外市场,拥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万用户……
从太平洋东岸美国到地中海东岸土耳其,从印度洋南岸澳大利亚到北冰洋南岸俄罗斯,长沙制造业的身影遍布全球。
这是长沙制造业在世界竞争中打下的“一片江山”,也是长沙制造业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格局,更是在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担当的应有使命、贡献的长沙力量。
品牌塑造之路
如今,长沙“智造之城”的城市品牌,已成为对外展示的一道最靓丽风景
放眼全球产业之林,已有长沙之席;放眼全球城市阵列,已有长沙之位。
有颜值、有实力、有品质的“智造之城”,正散发出无穷魅力,展现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沙地下装备制造业。
1953年,我国开始筹建第一条地铁。但修建地铁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为了圆国人的地铁梦,我国请来了5位苏联专家帮忙。然而,随着当时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化,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只留下了一句话:“没有我们的帮助,中国人不可能修建起自己的地铁”。
这句话,犹如一根尖刺,扎在了中国地下装备制造者的心里。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
2017年6月,5台全新的能够抵御极寒的盾构机,从长沙的铁建重工正式出厂,它们穿越太平洋、北冰洋,经陆路转运,于2017年底全部顺利抵达莫斯科施工现场。
随后,这批盾构机成功钻入莫斯科的地层深处,开足马力向前掘进。
今年8月,中国铁建承建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线西南段阿米尼至米丘林盾构区间右线顺利贯通,整套盾构施工方案有效破解了4项重大风险源。
中国在欧洲首个地铁工程,博得满堂喝彩。
俄方以当地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爸爸的女儿们》中5个女儿的名字,为这5台盾构机命名为玛利亚、达利亚、加丽娜、波丽娜和叶甫盖宁。
“俄罗斯专家对我说,以前是我们帮中国修地铁,现在是中国帮我们修地铁,这种变化很大,中国很了不起!”每当提及此事,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的自豪之情就溢于言表。
今年央视《对话》栏目在长沙录制,刘飞香现场展示了一张图纸。
“这个编号001的图纸,就是我们铁建重工第一台盾构机的设计总装图。”刘飞香回忆说,“我们开始进行盾构机研发设计的时候,技术全部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中,所以研制过程蛮艰辛的,办公楼还没有建好,工厂也没有建好,大家加班加点,玩命地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就把盾构机研制成功了。”
北上能破冰,南下可碎岩。
今年11月,由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3台出口印度的盾构机在长沙通过工厂验收、顺利下线。
其中,一台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是目前印度最大直径盾构机,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海外大直径盾构机市场的垄断,标志着我国大直径盾构机的设计研发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位“土行孙”开挖直径12.19米,整机长度80米,总重量2300吨,装机功率7280千瓦,具备350米水平转弯能力和50%。爬坡能力,它将服务于印度孟买沿海公路隧道的建设。
在验收过程中,印度客户邀请的英国专家对铁建重工研制的盾构机竖起了大拇指,说道:“很好,这是我见过最好的隧道掘进机!”
人类对地下的探索,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有对资源的需求。
然而,大自然对人类的索取,并非总是温柔。
2010年10月,在700米深井之下被困了68天之后,当首位获救的智利矿工弗洛伦西奥·阿瓦洛斯走出搭载舱,亲吻拥抱妻儿的时候,世界上无数双关注的眼睛湿润了。
在他身后的矿井边,飘扬着中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国旗,不远处围绕在一台履带起重机旁边的工作人员,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这一刻是智利的感动,也是中国的骄傲!
时间倒回2个月前,这场矿难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营救。
“一切正常!”现场唯一参与救援的亚洲人——三一工程师郝恒,顺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24小时待命的他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
作为救援现场的“左膀右臂”之—,被誉为“神州第一吊”的三一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超越其他国际品牌入选救援方案。
完成救援后,当郝恒回国,智利机场的工作人员看到他,纷纷亲切地与他打招呼,嘴里高呼着“谢谢”,还一路把他送到安检口。
在法国巴黎转机时,机场的工作人员也认出了他,执意送给他两盒巧克力作为礼物,表达感谢与敬意。
2010年10月22日,智利政商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专程访问三一,当看到头戴熟悉的红色安全帽、身穿深蓝色工装的郝恒时,他们像见到亲人一般情不自禁地与他紧紧拥抱。一位获救矿工的家属激动地说:“感谢您把世界最好的技术与产品带到智利,您是我在中国的亲人!”
除了陆地,在海洋深处,长沙制造同样大显身手。
2018年,一艘托运了70亿美元物资的英国货轮,在海上不幸遭遇风暴,最终搁浅港口。
由于体积过于庞大,加上十分沉重,以英国现有的设备,根本无法完成打捞。万般无奈之际,他们先后向美国和日本请求援助,但这两个国家也没能解决问题。
而让英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带给他们“奇迹”的是中国人。只用了3天时间,“中国设备”就帮他们解了燃眉之急。
这其中就有来自三一重工的起重机。
看似轻描淡写、举重若轻,但在过去,像这类大型履带式起重机基本依赖进口,一台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价格就过亿元,2500吨级售价高达2.5亿元。
为了不再受制于人,三一、中联等多家国内工业集团强强联手,誓要突围突破。
——终于,2009年9月,中联重科举行了1000吨履带式起重机隆重的下线仪式,标志着国产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跨入千吨级时代。
世界经济大潮浩浩荡荡,奔腾向前。站在长沙这艘巨轮的甲板上,遥望远方,“长沙制造”“长沙智造”的城市品牌已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无限可能,成为这座城市对外展示的最靓丽风景:
这里有长沙机甲铁臂勾勒的天际线——
252米、461.5米、632米、828米,从尼罗河畔到湄公河岸,从中国到沙特阿拉伯,三一泵车用实力粉碎质疑,一次次刷新混凝土泵送高度纪录。
对三一泵车来说,不是在创造泵送纪录,就是在刷新浇筑高度。
帝国大厦是印度最高的建筑,有60层,高252米。三一拖泵将混凝土泵送至215米,泵送量达60000立方米。
迪拜塔高828米,160层,三一泵车把混凝土垂直泵上606米的高度,打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建造时的492米纪录。
“三一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来满足工程行业的发展,现在的口号是,你的房子建多高,我的混凝土就给你打多高。”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自信地说。
这里有长沙装备克服的高纬度——
南极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89.8摄氏度,为世界最冷的陆地,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
2014年2月,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QY25V汽车起重机随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南极,在中山站熊猫码头进行物资卸运工作。极地严寒,长沙设备运转自如。
这里有长沙遨游太空的高精尖——
今年12月7日16时52分,由长沙企业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天仪TY16/17及天仪TY18三颗卫星搭载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天仪研究院在长沙成立3年来的第10次太空任务,至此已成功发射18颗卫星。
仰望星空,在离地面数百公里高的地方,18颗“长沙星”正在轨道运行,遨游太空……
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外学华为、内学长沙”的赞誉,是对长沙产业生态最好的印证
“长沙?”
“长沙!”
20年前,你若要将长沙放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上论资排位,人们的第一反应,也许是满脸狐疑。一个工业薄弱的城市,没人记住姓名。
今天,那个曾经弓起身子的问号,早已换成了腰板挺直的感叹号。
既叹为观止,亦感慨万千。
一个原本不起眼的中部城市,过去十几年经济总量的“飙车之路”,已然是一部制造业发展的逆袭史。
更不用说当前面对交织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长沙坚定不移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关键选择,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给人带来的是冲击与深思。
这份力量带来的思考,力透纸背,穿过历史,直击当下,启迪未来。
今年,央视《对话》栏目推出的系列节目“中国产业地标”,将收官之地定在长沙。对话中,这句话让人印象尤其深刻——“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部崛起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嘱托,咬定目标,持续发力,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长沙力量。”
长沙制造,长沙力量,长沙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其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它是笨与巧之间的大智慧。
长沙从不掩饰自己在制造业发展上的“笨功夫”。
“制造业赚不得快钱,不能有短期思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的话平实而有力量。他同时强调,“必须久久为功、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平平一言,字字千钧,道破的,是历届党委政府班子“功成不必在我”的接力,是长沙制造一路披荆斩棘的“死磕”,是一代企业家转眼青丝成白发的坚守。
成功从无捷径可走。三一、中联、山河智能……无论哪家巨头,都是历经了百折不挠的发展,才修得今日累累硕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长沙市委、市政府才成就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佳话。
当年,面对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低迷、产能过剩的漩涡时,长沙亦未有过丝毫动摇;
在“传统制造业的寒冬已经来临”“实体经济无足轻重”等“去制造业”论调甚嚣尘上之时,长沙亦不为之所扰。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2019年金秋,令长沙主政者“日夜思之”的,是一份名为“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的文件。
它的全称是《中共长沙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它在市委全会上横空出世,着眼长沙制造业“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发展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目标、重大工程、重大措施。
其中,总目标十分眼熟——长沙曾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部署“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这次只是多了“率先”二字——“率先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
一个“率先”,这是一块自我加压的砝码,更是一种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精神。
“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将目光投向16年后,明确通过实施七大工程和20条措施,到2035年,“形成1—2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球先进城市前列”。
没有锲而不舍的量变,就没有水滴石穿的质变。
一路走来,凭着一股子长沙人的“犟脾气”“笨功夫”,驰而不息、无惧无悔,才成就了今天的“长沙制造”。
它是新与旧之间的大决心。
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是智能制造。
长沙积蓄发展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策,也是智能制造。
坚持“两手抓”,长沙推动企业“入规、升高、上市”和智能化改造“扩面”,激发内生动力,形成集聚效应,把产业智能化、智能产业化推向更高层级。
“巨无霸”深度拥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老树发新芽”重回历史最好水平——
三一新投资220亿元建设智联重卡项目,同步落地道依茨柴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关键部件、三一重卡驾驶室等子项目,将成为智能制造的全球样板。
中联投资1000亿元建设中联智慧产业城,建成后将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国际领先的、规模最大的单体园区,成为环保、生态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和人工智能研究应用基地。
“小而美”大刀阔斧,由工业1.0到2.0、3.0、4.0不断迭代升级——
一瓶酱油,自动化贯穿生产全流程有多达2000个在线传感器,实时数据采集进行检测、诊断、预测与控制优化。
一套家纺四件套,在生产线上15分钟就能轻松出货。
一栋楼几天之内平地而起,盖房子像搭积木,既快速又环保……
主导产业历久弥新,新兴产业也不甘示弱。
眼下,“三智一自主”正借助速度、资本、市场的力量,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数字是枯燥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自启动市级智能制造试点工作以来,长沙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27个,数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它是快与慢之间的大生态。
长沙的快,有目共睹。
“进门递资料,出门当老板。”雨花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一号申领、一厅受理、一套材料、一次办结”的并联式集成办理服务新模式,使得开办企业“一日办结”成为现实,开创了“雨花速度”。
长沙智能终端产业园比亚迪工厂项目从签约到首台华为手机下线仅用70天,再次刷新“望城速度”。
三一智联重卡项目所需2000亩地,仅用42天就实现拆迁腾地,见证了项目拆迁的“长沙县速度”。
荷兰夸特纳斯项目从签约到建设不到90天、征拆仅用19天,亮出了“金霞速度”。
全市平均每2.8天引进一个投资额2亿元以上的产业链项目,比去年提速0.2天。
……
有爆发力的速度源自哪里?
它来自头脑的战略定力,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它来自手上的慢工细活,产业生态需要悉心培育。
不妨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这片产业“热带雨林”。看它如何经过精耕细作,既能让“大象”起舞,也能让“蚂蚁雄兵”穿梭——
培植肥沃“土壤”,建成了国内已投入运营的顶级智能网联测试区,并成功获批国家级。
导入明媚“阳光”,长沙发布《长沙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以《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V2.0》为核心的6项管理规程,辅以人才、创新等优惠政策。
引得充沛的“雨露”,有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等项目为产业赋能助力,有长沙电网供电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即“630攻坚”行动)为企业激活潜能……
今年9月6日,在中德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与舍弗勒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时隔4天,9月10日,华为也将目光锁定长沙,携手湖南湘江新区共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云。
长沙拥抱自动驾驶之城,产业生态每一天都更充沛繁茂、更丰富多样。
车载及路侧通信设备方面,引入华为;自动驾驶底盘及线控转向方面,引入舍弗勒;人工智能处理器方面,引入地平线;传感器方面,引入大陆集团;云控平台方面,引入启迪云控;自动驾驶特种车辆方面,引入桑德新能源汽车、酷哇中联、希迪智驾……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
放眼全市,长沙以22条产业链为抓手,深耕细分领域,通过“四长联动”工作体系,打出了产业的“组合拳”,发挥了政策的“协同力”,便有了效果的“能见度”。
“链长牵总”推进产业链。市领导担纲22条产业链“链长”,既挂帅又出征,千方百计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盟长搭台”聚集创新链。借助产业联盟、技术联盟、产销对接会等,推进平台企业共性技术难题突破、科技成果转化。
“校长支撑”打造人才链。发挥在长高校科研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政金”协同发展。
“行长帮扶”壮大资金链。市产业链办公室积极对接长沙银行等金融机构,搭建融资桥梁,有效解决了拥有产业链关键技术的企业在快速扩张阶段的资金紧张难题。
你若盛开,芳香自来。“外学华为、内学长沙”的赞誉,便是对长沙产业生态最好的印证。
它是虚与实之间的大担当。
一个制造业大市,必然有一个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奋斗于此。
近三年,包括他们在内的20万以上年均新增人口,都是长沙“温柔房价”的受惠者。
一座城市缘何自断财“路”?这条“路”,可从无样板啊!
的确,不赚卖地的“快钱”,反倒主动“限地价、限房价”,听起来不可理喻,但长沙决策层心中自有一杆秤——虽然从短期来看影响了财政收入,是一种“劣势”,但从长期来看抑制住了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
走在抑制房价“虚火”、做大实体经济、做强制造业这条路上,目前长沙财政对土地的依赖不到40%。中指研究院发布的今年11月“百城价格指数”显示,长沙房价在省会城市中继续排名靠后。
一座产业强市,必然有一群坚守实业的企业家群体为此奋力托举。
多年来,长沙市委书记每年邀请民营企业家进行一到两次的面对面交流,已成为常态。这不仅打开了一扇政企间畅所欲言的大门,更坚定了大家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坚守实业的决心,提振了抢抓机遇大发展的信心。
165.5亿元,这是截至9月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额。据国家税务总局长沙市税务局统计,其中制造业新增减税降费48.5亿元,在各行业中新增减税幅度最大。
一个“最大”,体现出长沙市委市政府“实实在在”的执行力,更折射出企业和企业家“满满当当”的获得感。
笨与巧,新与旧,快与慢,虚与实……独立而不对立的存在,简约而不简单的关系,神奇的变量组合在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演绎着精彩,这是一个基于现实的关键大选择,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智慧大抉择!
长沙制造,高质量发展的车轮,正滚滚向前。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