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上的家国梦

宣讲员:韩琦

  上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一位老农对正在搞水稻试验的安江农校老师袁隆平说:“袁老师,解决粮食产量是战胜饥荒必由之路,你能研究出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种,那该多好啊!”从那一刻开始,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研究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第一步是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与其他品种杂交。尽管这“天然雄性不育株”是从未见过、中外资料也没报道过的,袁隆平依然知难而进。他认为中国是水稻的自由王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坚信“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从此,袁隆平开始了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的艰辛旅程。他每天带着水壶和干粮,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的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渴了饿了,就喝口水,吃口干粮;累了,就坐在田边垄上休息。艰苦的工作环境、过度的劳累和不规律的饮食,让袁隆平的身体日益消瘦,并患上了肠胃病。但他没有气馁,继续凭着顽强的意志不辞辛劳地奔波寻找。同样学农的妻子邓哲流着泪心疼地说:“你还是歇歇吧!别杂交水稻没弄出来,把你累趴下了。”袁隆平付之一笑:“放心吧,我身体好着呢。粮食产量问题不解决,老百姓吃不饱,我心里不好受啊!

  一天、两天、三天……袁隆平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脱了一层又一层皮,一到晚上便火辣辣的疼;经常触摸稻穗的手粗糙开裂,一碰到水就钻心的痛;长期穿筒靴泡在稻田里的脚红肿胀痛,关节变形……“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终于从14万常规稻株中发现了那个“鹤立鸡群”的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像孩子似得激动地跳起来。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对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2月的《科学通报》上,这是世界上第一篇论述水稻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并指明了这一特性的巨大利用价值和通过杂交培育高产水稻的设想,被誉为“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1975年杂交水稻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但袁隆平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随后又发起研究超级杂交水稻。他的两大愿望: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应用到生产上;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据统计,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56亿亩,增产稻谷5200亿公斤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21年,超级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将达到20吨,超级稻、杂交水稻将进一步覆盖全球,多养活5亿人。

  袁隆平曾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厅迹。

  如今,已近90岁高龄的袁隆平仍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的地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争地察看着育种基地,在他内心始终怀揣着他那稻穗上的家国梦。

【作者:韩琦】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