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报道⑧丨资福镇红旗村:产业遍地开花“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文/图 今日宁乡记者 陈燕
11月2日,记者走进宁乡中部、沩水河畔的资福镇红旗村,只见主干道两旁红艳艳的朝天椒长势喜人,地里劳作的群众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清风拂过,一畦畦碧绿的雪里蕻迎风摇曳;棚架上的罗汉果,金黄剔透……好一派产业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
随着红旗村打响脱贫攻坚战,村级集体经济有了经营性收入,包括村集体入股村级土地合作社分红收入10万元、烟叶税收收入4529元,村集体学校、门面、厂房等租金收入2500元以及其他经营收益,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15万元。占地190多亩的朝天椒基地就业扶贫片区,每天可出货500多公斤;230亩雪里蕻蔬菜基地正处于销售旺季,每天售出约1万公斤;50亩罗汉果药材基地基本处于成熟待采摘阶段;80亩小水果基地上,种有黄桃、柑橘……随着收入点全面“开花”,全村在就业、教育、住房、改厕、医疗等方面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推股份制经营模式,让土地“活起来”
红旗村村域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00亩。距宁乡城区21公里,位置相对偏僻,经济水平低下,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49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弱病残幼留守在村里。如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如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为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民主,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实践土地合作,2017年先成立了红丰土地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土地进行收集统筹,坚持农户自主经营。2018年,探索出“合作社+公司+供销社+农户”的股份制经营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并提升发展质量,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目前,该村已经投入30多万元,正式流转的土地有1900亩。着力打造4个示范基地:2019年启动宋家湾至象塘的示范产业基地,红旗六、七、八组示范基地;2020年启动沩江片区示范基地;2021年启动红南片区产业基地。
“希望我们村产业遍地开花,争创人人讲产业、个个做产业的局面!”该村村委会成员、红丰土地专业合作社产业专干罗军介绍,合作社统一对村上的土地进行划分,并组建了农机合作社、优质稻合作社、养殖业合作社、小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红丰土地专业合作社与大户签订合同,实行“五个统一”(农药、种子、化肥、机耕、采摘)管理模式。其中,农资的出售价格低于市场价。为了消除农民对农产品滞销的顾虑,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朝天椒、油菜、中药草、小水果、雪里蕻等农产品每天输送至长沙海吉星蔬菜市场、宁乡喇叭口市场、大河西市场及其他企业。
村级集体经济扶贫,发挥“杠杆效应”
如今,通过土地流转,红旗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效益日益显现,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据统计,该村光种植业的纯利润便达到60多万元。如雪里蕻基地,目前50亩的大户就已经签订4户,销售方面一天可以达到约1万公斤,亩纯利润为1850元;朝天椒基地则分为强民农业、产业扶贫片区、就业扶贫片区,全村总产值将达65万元。
“今年朝天椒的价格相当好,价格高的时候卖到10元一斤,今年合计可得2万多元,正好把这几年的债务还清了。”红旗村村民张秋是一名残疾人,左肢残疾,但他身残志坚,不仅担任梅子组村民小组长,还种植了10亩朝天椒,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是村上最大的种植大户。
“我在村上的雪里蕻基地实现了就业,感觉很幸福,每天可以挣80元工资,家里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没想不到我一个女人也可以撑起这片天!”红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余云英家中4口人,丈夫谢雷武为精神二级残疾,大女儿读大学,小儿子读高中。余云英通过在村上的雪里蕻基地从事移栽、采收等工作,一年工资收入预计达1万元,另外她今年还种植了5亩一季稻及数亩油菜,加上国家的每亩补贴资金,预计年收入24000元,让其今年成功实现脱贫。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