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日记:米饭面条加热完后就忘吃了
9月15日22时04分
天宫二号飞入太空。
10月17日7时49分
神舟十一号进入预定轨道。
10月19日3时31分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
10月19日6时32分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天宫二号。
19日凌晨,距离地面393公里的太空中,已经独自飞行了30多天的天宫二号终于等到了来自祖国的亲人——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如约而至。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内,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高达数米的巨幅屏幕实时显示着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状态信息。
3000米、2000米、1000米……17日清晨自酒泉发射升空的神舟十一号,飞行40多个小时,历经5次轨道控制,从万里之外追寻而来,与天宫二号的距离近了,又近了。
“神舟十一号报告,仪表显示,进入400米停泊。”飞控大厅里,航天员景海鹏的声音清晰传来。
这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等了2年时间。任务准备期间,他们拟制了100多套飞控实施方案,攻克5项关键飞控技术难题,梳理制定1000多个各类故障预案,为这次飞行任务顺利执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飞船转120米接近”“飞船转30米保持”……飞控大厅里每一条洪亮的调度口令,大屏幕上神舟十一号每一次向天宫二号靠近,都牵动着中心总体室副主任邹雪梅的心。
为确保自主导引段的顺利执行,邹雪梅带领中心总体岗位科技人员制定了近百个应急预案,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每次任务,随着时间的推进,他们会把一条条已经走过的应急预案划掉。“应急预案划掉的越多,代表着我们离最后的胜利就越近。”邹雪梅说。
近了,又近了……神舟十一号传回画面中,天宫二号上的十字靶标牢牢锁定在瞄准器中心。随着画面轻轻晃动,它们相拥到了一起。
对接接触,进入捕获锁紧程序,对接环锁紧。原本同时显示在飞行轨迹上的两个名字,被“组合体”取代。
3时31分,对接成功,飞控大厅里响起一阵热烈掌声。
6时24分,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实验舱前舱门被顺利打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相继进驻天宫二号。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他们将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协同支持下,进行为期30天的太空生活。
对接难点
从打固定靶到打运动靶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的轨道高度为393公里,比前几次高了50公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军说,这个高度与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大气阻力更小,对航天器的衰减作用更小,能够降低维持航天器长期在轨运行的资源消耗。
轨道高度的变化,只是这次飞行任务为空间站建设所进行的验证之一。
空间站将来建成后,个头大、吨位大,调整轨道姿态需要耗费大量燃料。这决定了今后的交会对接,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先让“天宫”主动调整位置,然后发射飞船,而是先要准确预报空间站的位置,再让飞船去追它。
“打个比方,以前是打固定靶,现在是打运动靶。这要求能对空间站运行轨道进行长时间的精确预报。”孙军说。
对接神器
神器助力“神天”对接
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分别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搭载航天员,各与天宫一号进行过两次交会对接。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的轨道高度为393公里,比前几次高了50公里。那么,为了这次交会对接顺利进行,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做了哪些改进? 搭载了一些什么样的“神器”呢?
神器一 光学成像敏感器
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是航天领域公认的技术难关,难度大、风险高。
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主任设计师龚德铸说,太空中阳光照射强度是地球上的三到五倍,很容易“亮瞎”飞行器的“双眼”,就像开车时被对面来车晃了大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视力,因此以往交会对接要选择光线合适的时机进行。
这次飞行任务中,工程技术人员总结前几次交会对接的经验,对用于导航的敏感器进行了升级换代。孙军说,与上一代产品相比,升级后的敏感器太阳杂光抑制能力、识别目标敏感度均大幅提升,即便是在光照强烈、光线条件复杂的阳照区也能快速准确地捕获目标,使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具备了全天候交会对接能力。
神器二 微波雷达系统
参与这次任务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系统包括微波雷达和微波应答机。其中,天宫二号上的微波应答机为第二代新研产品,结合后续任务需求进行了小型化改进,比第一代产品更好用、更可靠,同时增加了通信功能,实现了测量通信一体化。
据介绍,微波应答机第二代产品体积、重量减小至原来的一半,功耗降低至原来的60%,实现了完美“瘦身”。采用的软件加固方法为产品搭建了一套“自我修复系统”,在应对空间高能粒子冲击时,能够及时识别损伤并快速恢复产品正常功能,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长期可靠性,可适应空间站长时服役要求。
太空日记
(10月19日)
“米饭面条加热完后就忘吃了”
今天是神十一飞行乘组在组合体的第一天,我是景海鹏。现在是晚上十点零五分,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听说大家很关心我们的生活,网友“兔兔平安”问我们睡觉、吃饭的情况。工作比较饱满,现在特别想睡觉。早饭和午饭是合并吃的,因为前期在对接,进入组合体,工作比较忙,所以没有时间吃饭。我们准备晚饭好好吃一顿。早饭和午饭主要吃的是一些即食食品,零食吃得比较多,主食吃得比较少。米饭面条加热完后就忘吃了,我们准备晚上补上。
这次是我第三次上天,已经两次进入“天宫”。天宫一号比较舒服,天宫二号更舒服,布局、装修、颜色搭配都非常好。
提到家人,想起我在媒体见面会上就说过,今天也和陈冬有交流,军功章必须有家人的一半。
此时此刻,我和陈冬在天宫二号非常想念大家。我想对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们说,十八年以来,我们同在一个桌上吃饭,同在一间教室上课,同在一个球场打球。十八年来,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起追求梦想,我们亲如一家。我知道今天大队的战友们都在为我们站岗、加油、值班,向大队的全体战友敬礼!
俄罗斯航天集团载人航天计划执行主任谢尔盖·克里卡廖夫:我相信,俄罗斯宇航员和中国航天员将来一定会进入彼此的载人航天器内,一同在太空飞翔,俄罗斯航天集团愿意为此而尽力。祝愿中国航天员此次太空飞行成功,希望不久后我们能在地面和太空中相见!
欧洲航天局载人航天项目主任托马斯·瑞特:欧洲航天局有可能与中国展开合作,目前欧洲航天员中心的一些同事已经开始了中文培训。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中德太空合作项目负责人布朗博士:天宫二号项目为未来的国际空间合作提供了新契机,德国宇航界希望中国空间站能如期建成,届时它将成为能进行太空环境下研究的唯一场所。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雷泽: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事实上的“国际空间站”,世界其他国家都准备跟中国合作建设空间站,欧洲人为此已开始学中文。如果美国不马上改变政策、与中国在太空开展合作,那么就会失去对中国未来航天计划的影响力。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