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唤起你的热爱,却不需要颂词 ——黎凛诗集《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序

相链区块链

    吴昕孺

  和黎凛相交有年,他小我好几岁,我称之为“黎兄”,内心有敬重存焉。

  敬,他是一名杰出的诗歌义工。2005年,黎凛和一帮诗友在乐趣园注册创办中国风诗刊论坛,并开始筹备办刊,至今已近二十年。诗歌民刊多矣,但坚持二十年的有几?我没做过统计,至少在湖南,可以坐上头把交椅。《诗屋年选》是中国历时最久的诗歌民间选本,《中国风诗刊》是中国历时最久的诗歌民刊之一,足以说明湖南是一片诗歌沃土。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中国风诗刊》,那么大,那么厚,估摸着背后应该有一个团队在支撑。2012年我出差浏阳,黎兄邀我到一茶馆聊天,才知道此时的他集《中国风诗刊》主编、责编、校对、印刷、发行、品宣于一身,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大约从那时开始,我也积极帮他出谋划策,定选题,约稿。我们大约一起策划出版了3期专号:2013年9月,《中国风诗刊》第10 期推出“湖南实力派诗人大展”专号;2014年11月,《中国风诗刊》第11 期推出“湖南代表性诗人地图”专号;2016年2月,《中国风诗刊》第12 期推出“全国诗歌民刊主编大展”专号,反响均不俗。

黎凛诗集《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最近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黎凛诗集《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最近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重,他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诗人。做教育期刊编辑三十余年,我对教师这个群体有所了解。时下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是因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包括老师和学生。但如果说还有些读书人,又大多是老师和学生,范围再圈小一点,大多是小学老师和小学生。到初中,师生们基本上掉转枪头,瞄准考试了,更别说高中还有高考那座大山压着,做题是标配,读书乃奢望。中学老师里面,擅长辅导考试的名师多如牛毛,但喜欢文学、自己还能创作的却寥若晨星。黎凛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他书教得好,还热爱诗歌,还能办诗刊,所以我作为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创办人和秘书长,特别看重他这样的教师诗人,力邀他担任理事,并请他在教师作家分会会刊《爱你》杂志2023年第7期“重磅”专栏上,以专辑的形式精彩亮相。

  多年前,我在评论黎凛的诗歌时说:“在诗歌理念里,黎凛实现了从追求‘诗美’到注重‘诗质’的跨越。在诗歌创作中,‘美’往往容易形成欺骗,而黎凛以他对诗歌的挚爱,看到了诗歌的本质在于呈现,而不是粉饰。”这段话还是有些针对性的,很多诗歌爱好者包括不少写作者在内,满足于对古典诗歌的模拟与套写,陶醉于把诗歌写得文句优美、琅琅上口,对诗歌的现代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作品看上去很“美”,但因其直白的抒情、空洞的套话、陈旧的意象、单一的手法而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追求“诗美”到注重“诗质”,即从追求诗歌的外在节奏到注重诗歌的内在质地,这其实就是从传统写作向现代写作的突破与跨越。铸造诗质的元素很多,我认为最紧要的有三个:一是细节,也就是小说家喜欢说的“及物”;二是意味,类似于音乐家们孜孜以求的“调性”;三是智性,诗歌像河一样流动,智性是那种在永恒流动的水面,始终闪闪发光的东西。黎凛的这本诗集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

  我们先看他在诗歌中对细节的描摹与把握。

  “鹅黄嫩绿的春天,像蛋壳里的生命/一点点,破壳而出//你说,需要把持多久,才能停住/一朵玫瑰花苞,微风里的震颤”(《惊蛰》),说“鹅黄嫩绿的春天”像鸡雏破壳而出,这个细节精准,但并不新奇,诗人接下来注意到一朵玫瑰花苞在“微风里的震颤”,这个质感就很不一样了。

  “甜菜,每片叶子都让你信赖/浇一点水,施一点肥/它就茂盛,就铆足劲/把喜悦,绿给你看”(《初夏记》),写甜菜,留心到每一片叶子,它们长得茂盛是因为要铆足劲,“把喜悦绿给你看”。这样的描写,让我们从甜菜立刻想到一群开心、快乐的孩子,把一个“甜”字揭示得淋漓尽致。

  “几只羊在吃草/旁边,蓝衣红裤的牧羊女/慵懒地卧着斜阳//山的坡度刚刚好/我不用担心/如果她睡着了/会不会从坡上掉下来”(《山坡上》),牧羊女身穿蓝衣红裤,这是衣着;慵懒,这是神态;卧着,这是姿势;斜阳,这是背景,再加上前面的“几只羊在吃草”,极具画面感,又一点都不刻意。这几句里,最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山的坡度刚刚好”,这简直是神来之笔。神在哪里?神在将情感巧妙嵌入自然之中,后面的“不用担心”,说的正是担心。如此富有张力的表现手法,得益于恰到好处的细节铺垫。

  再说意味。每一个作品都有它的味道,优秀作品会蕴含着某种意味。意味与味道的差别在哪里呢?味道是客观的,甚至是直观的,它一览无遗,一读便知。而意味,在客观之上增添了许多主观的情味和韵味,它无法直观,须靠反复品咂和思考方能得之,意味往往在回味中呈现。

  《谷雨》诗中,诗人说“在一杯雨前茶里,我越坐越深”,没说“越坐越久”,将时间换成空间,这就有意味了,诗人用文字打通叙述的纵深,形成了一个如梦似幻又真实可触的长镜头:“一片片芬芳,在杯底漾开/母亲当年颠着小脚/上山采茶的身影……”

  《冬至》中,我们看诗人如何写情感,“此刻,如果你在梦里翻身/我许你,把双手//从后面绕过来,抱紧我”,一般人写到这里没问题,但也就此打止了,但这首诗还有后面一句:“像雪花,抱紧梅枝”。这个意象,一来很美,二来这是寒冷中的“抱紧”,其蕴含的诸多意味我们可以去慢慢揣摩,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形成共鸣。

  《我爱秋天的薄凉》是一首意味深长的诗,特别是第二段:“菜圃里的瓜果/虽然错过了佳期/也要怀孕和哺育/母性的光,疲倦,温良”。诗人对秋天的爱有很多理由,为何独爱秋天的薄凉呢?因为菜圃里那些瓜果,即便错过了最好的时候,也会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地怀孕和哺育。很多人写到这里,马上就会“上价值”,“升华主题”,讴歌母爱,黎凛却不是,他依然呈现了一种近乎客观的描述:“母性的光,疲倦,温良”。我想,每一个深知母亲艰辛和母爱伟大的人,读到这一句,都会为之动容。

  最后,说说智性。一首优秀的现代诗,无论如何抒情,都得有智性的成分。智性是智慧的载体,人就是在不断学习万物智慧的基础上进化和成长的,正如黎凛所说:

  “还要学习植物们,沉静地练习爱/头颅如果实,低垂//根扎得越深/叶子就越安静”(《小暑》)

  “如果没有这渐渐加深的寒凉/内心的小火苗,怎么会/越燃越旺/怀旧的秋天,又怎么会/像那件翻出来的旧风衣/把一个人的思念/裹得越来越紧”(《寒露》)

  “我留恋这些枯萎/这些飘零。慈悲/像草木之心/不愿意说再见/你远去的背影与那些旧时光”(《立冬》)

  “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纤弱,但一点儿也不自卑/在春天的宪法里,我惊讶/她们各有自己的位置与色彩”(《看花人》)

  “我决定,向一片落叶学习/接纳所有的雨水/和所有走在路上的冰雪/向春风邀约/重返枝头的摇曳”(《冬夜书》)

  “一根芦苇,学会向秋风弯腰/学会在风中白头,需要隐忍多少次/像一个人,向尘世妥协,向爱情/放下相思;向深夜,放下睡眠/向离别,放下忧伤”(《木叶下》)

  “从光芒四射,到暗淡无光/夕阳,这伟大的王/短短的几分钟/仿佛燃尽了它的一生”(《病中杂记》)

  “在一根柳枝上荡秋千的鸟儿/不怕从树上掉下来吗?//它信赖谁多一些/是风,还是自己的翅膀?”(《片羽集》)

  万物可学的东西太多了,难怪孔夫子强调每个弟子都要好好学习《诗经》,他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之后,特意提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人黎凛近照。

诗人黎凛近照。

  黎凛的这本诗集,在“时光书”“草木志”“浮生辞”“故乡赋”诸辑中,不少诗歌都能反映诗人对自然万物,对节气物候的了解与喜爱,而且他能将从中得到的道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些诗句真有探骊得珠之妙。比如,他写最后一颗柿子,说它“像即将熄灭的火焰/像曾经深爱过的证据”;写倒春寒,“多像女人/后悔的爱情”;写秋天,说它“有着沉稳的力量”,“它唤起你的热爱,却不需要颂词”;写夕阳,“在西窗,你目睹: 一种辉煌,/如何演变成,一场暗寂;/而在东窗,你只看到,/夕阳在右侧大厦玻璃上的反光——/越来越冷,寂然无声”;等等,无不呈现出一名优秀诗人独到的体验与深刻的见识。如果在“行吟图”这类行吟诗歌中,也能这样接地气、有思考、富新意,那就更好了。

  你与母亲不再唤我的小名是在哪一天

  你喊我: 黎凛,黎凛!

  多么生涩,又多么坚定。一声声

  像是你一生中某种难得的骄傲的宣言

  ——《清明忆父》

  诗歌是人类献给世界的颂词,虽然它可能并不需要,但这些颂词本身即是世界的一部分,恰如我们对父母的思念与热爱,本身即是父母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的一部分。不记得是哪一天,诗人听到平日总喊他小名的父母突然喊他:

  黎凛,黎凛!

  我想,这个画面突然跃入诗人的脑海,或许是因为他听到了诗歌对他的呼唤:黎凛,黎凛!这声声呼唤虽略显生涩,却是那么坚定,它必将成为诗人一生中难得的骄傲的宣言。

  是为序。

  


【作者:吴昕孺】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它唤起你的热爱,却不需要颂词 ——黎凛诗集《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序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