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螺蛳粉

相链区块链

     江之尾

  一座城市给人留下印象,大多始于美味。而我对柳州的最初了解,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国家工业重镇、交通枢纽”概念,抽象且模糊。

  这次由湘入桂,正值初霜时节前夕,南国秋阳下,田野一片金黄。初到柳州,沿街的美人树绽放重重粉嫩,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温柔美好。当地的同行说,柳州螺蛳粉是有名的特色小吃……

  车行江桥,蔚蓝底下柳水清清,如镜无纤毫,迂曲蜿蜒成一把茶壶状,三面环抱城郭,半岛型的柳州城素有“壶城”美称。城里城外秋高气爽,路旁大大小小的螺蛳粉店,一次又一次闯入眼帘。

  “不可错过这里的特色美味。”我选择一碗微辣汤底——粉丝晶莹,躺在红红汤汁中,酸笋、木耳、腐竹、酸豆角、花生米,还盖着二三片绿叶菜。奇怪的是,近嗅这碗粉,完全没有异味,倒是独特的香味盈鼻,入口鲜美。店家说,螺蛳粉的异味主要来自酸笋和螺蛳汤,“灵魂配料”酸笋,由本土的整支嫩竹笋发酵而成,与熬制的螺蛳汤混合一起,便发出独特香味,增添了鲜美口感,所以风味特别——闻起来有异味,实际上鲜香无双,让人想起大抵与长沙臭豆腐相当。

  据说,嗍螺和嗍粉是当地源远流长的饮食方式。两万多年前,柳州白莲洞古人类就开始嗍吃螺蛳,留下的螺壳堆积物至今犹存;秦始皇遣军溯湘江远征岭南百越,苦于南方无面条可食,就将稻米磨制成米粉而流传下来……

  把螺蛳与米粉整合演变成今物,则属四五十年前的当代人。柳州一带三面临山湿邪重,嗍下螺蛳粉便会暖意升腾微微冒汗,令人神清气爽。至于是谁第一个煮出那一碗螺蛳粉,就无法考证了——山中嫩笋、田间螺蛳、地里豆角、树上木耳,与劲道的米粉相聚,和合着酸辣鲜香四味,一碗人间烟火,从此名声日隆,食客如云,成就了本地的一个大产业。

  我感叹柳州人发明了这款美食的同时,得知一碗螺蛳粉竟然还有着如此悠久的文化传承。柳州饮食的深厚底蕴,在历史长河中流淌出一道舌尖上的美味和一幅美丽的人文画卷。

  如果说,螺蛳粉是唇齿间余衍的独特风味,创造了和合相生的味蕾盛宴,那么柳州还有更加厚重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心底——柳宗元当是柳州的一道美景,甚至有人说他是“螺蛳粉的营销市长”。

  趁着晨露还未散去,我前往拜谒柳侯祠。

  中唐时期,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贬谪邵州继而永州员外司马、柳州刺史。在柳任职四年,他怀民本施德政,倡节用任贤良,推广祛湿解暑良方螺蛳汤。他“晓耕露草”山水间见证自我清芬,独钓寒江孤落处寻找内心超脱,两袖清风乘鹤去,易俗济时政声隆。三年之后,地方人士为纪念他“馆于罗池”。

  是时,一轮弦月从冷峻夜色走来,尚悬于瓦蓝天幕,似乎眷顾着侯祠这抹秋色,映照着柳树罗池的妙境。我拾级进到祠殿,荔子碑高耸,赫然入目——这是唐宋三大家的“合著”原件,集韩文、柳事、苏书于一碑,南宋勒石,历代视为珍品,今已断成三截。当年,韩愈听闻诤友柳宗元离世,遂行文以记之。延至两百多年后北宋苏轼泼墨而书,再于百年后南宋年间刻碑存此,书家空前之作。

  迄今,碑刻历经八百年风采未减,刻字笔力苍劲从容。我触摸饱经风霜的石刻,仿佛穿越时空正与文豪巨匠对话……柳宗元掘井兴学种柑植柳、熬螺炼汤驱病强民,在柳州践行“利安元元”的伟大抱负;韩愈远谪潮州深情思忆友人,怀念古文运动中互享诗文的点滴时光;苏轼身同柳宗元际遇,景仰其事迹应邀挥毫选诗而书,“奇伟雄健”堪称历代书法的顶峰。

  美文载事,美书化人,美味螺蛳汤延续到如今的螺蛳粉。

  一束阳光照进祠内,这尊古老的荔子碑在肃静中逐渐清晰起来,有所缺损却在今人的审视中表现得无比完整和伟岸。深刻于石碑上的千年沧桑和绝色风华,幽远无及却又近在咫尺。

  回眸一瞥问豪雄何处,唯见石级上点缀着墨绿苔痕,而碑文“慰我民兮不嚬以笑”,树立的不朽经典迎面而来——柳州,不仅一碗螺蛳粉,还有独特的人文蕴含滋养了城市品质。它告诉人们:淡泊那些繁华和心欲吧,寄寓某种情感的美味会驻足舌尖,然而超脱的美景、清芬的美事及创造美的人,更能长留在美文里、久活于民心中。


【作者:江之尾】 【编辑:胡兆红】
关键词:那碗螺蛳粉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