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的新生活”征文 | 地铁七号线的南端(报告文学)

相链区块链

   文 | 方雪梅

  地铁七号线的南端,在云塘。从地图上看,云塘又在天心区的偏东南处,接近暮云镇了。对于久居城北的我,云塘一带,因极少涉足,就有了一份远意。

  物理空间上的远,量化起来,就是开车四五十分钟才能抵达,倘若遇到交通洪峰,车子难免陷入龟速蚁行。而风驰电掣的七号地铁,贯穿云塘到五里牌区间,将大大提速长沙的交通节奏,把缠绕在乘客脚踝上的时间长线,拦腰剪短,拉高人们出行的幸福指数。从此,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只隔着一份愉快的体验。

  2023年初夏,雨后新晴。我循韶山路南行,到位于云塘的地铁七号线一标段工地,走访工地上干活的人——那些用盾构机的飞旋,挖土机的力道,工作服下的汗珠,为长沙修砌“幸福新生活”的新时代建设者们。

  阳光打在工地上

  刚下过几场雨,阳光裹挟一股清新之气,打在地铁七号线一标段的工地上。

  韶山路主干道中间,白色的围挡内,硬化的工区作业面,干净得如同大风刮过的晒谷坪;明晰分布的办公区、施工区、监控系统、安全体验区和IC展示区,以及触摸式电子屏上,每天记录的工程进度、任务完成情况,将一个“标准化智慧工地”的样板,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眼前。

  在我的正前方,绿色的履带吊车,长长的吊臂直入高天;几台挖土机,正缓缓移动,将基坑顶上回填的泥土来回整平。基坑另一边巨大的横梁,深红色护栏,以及浮动其间的艳黄、曙红色安全帽,仿佛是舞台C位上光鲜的主角,醒目地站在追光灯下。这一切,与工地围挡外,绽着毛茸茸新绿的行道树和参差耸立的楼群汇聚,在风影日色中,释放出一座城池内生的蓬勃。

  从实名制通道进入工地,到亲眼目睹通过信息智能化管理,整饬得规规整整、有条不紊的施工现场,所见完全颠覆了我心中传统工地尘土飞扬、泥淖不堪的印象,有耳目一新的惊喜。

  此刻,晴色可佳。幽蓝的天空下,身穿橘色工作背心,头戴安全帽的人,在蓝白色工房与宽敞的作业面上出入。他们来自中建五局土木公司,负责云塘站、环保站、万芙南路站,以及车辆段等三站三区间、全长3.05公里的七号线一标项目的建设。这是一帮嘴里飙着长沙话,山东腔,黑龙江调,云南韵,四川音的“狠人”。说他们狠,是因为这些人上得高山,钻得厚土,入得丛林,走得荒野;耐得寂寞,忍得酷热,抗得苦寒……仿若一支绝尘而去的铁骑,他们驻北国,奔南疆,赴中东,去非洲,架桥、修路、建楼房……硬生生用肩膀支撑起了“中国基建狂魔”这个钢一样的称号。

  啃“硬骨头”的人

  在地铁七号线一标项目实地走访,感觉项目上下都有股铆着劲往前冲的架式,都在为再创一个“鲁班奖”发力冲刺。

  41岁的山东德州人邱爱生,是重庆大学工民建专业科班出身,长年在工地上打滚。作为一标段二分部的项目经理,他的狠劲,多用在啃“硬骨头”上了,他说:“我们云塘站工地,在主干道上作业,头顶有110千伏的高压线,地下管线密集,电缆光缆、燃气管、自来水管等纵横交错。管线改迁时,工程车派不上用场,只能小心翼翼地用人工一点一点挪移、挖掘。那些天,我的心整日吊在嗓子眼上,生怕出现泄漏、爆炸、触电之类凶险事故。另外,一标段的危大工程多,涉及盾构机进出洞、暗控、吊装、深基坑降水及开挖等等,这些环节施工时,大家都更加细心严慎,我也如履薄冰,神经紧绷得像拉满弓的弦……”

  邱爱生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看上去有几分南方书生的儒雅味道。他笑言,在长沙多年,早已经被同化,算得上是半个长沙人了。这也让他在协调解决项目面临的问题时,拉近了与各方的距离,沟通更顺畅。“在主干道正中心施工,四周人流车流量大,一旦出现交通梗塞,就很恼火。为了解决问题,保证道路通畅,我们专门聘请了6个人,协助路面交警,疏解交通……”从项目开工第一天,挖机切开地层的那一瞬,邱爱生似乎看到了生活的横切面,有石粉的柔软,也有砾岩的坚硬。但再坚硬的难题,他都会努力用柔软的心来化解。“项目征拆面积大,周边多为学校和居民区,环境保护和大量土方的处置……各种状况,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只有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多沟通协调,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作为项目班子的“头”,他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搁在协调、理顺各方关系,解决工作难题上了。用他的话来说,就算遇到“刀山火海”,也得迎难而上,“灭火挪山”。

  肩上扛着一座山

  “你看,这里的基坑己经封顶,盾构机很快就可以进场作业了……”说话的人,是陪同我采风的项目安全总监刘宇,今年35岁,宁乡人。他把我领到巨大的基坑护栏前,指着盾构机入口处,很耐心地向我介绍工地的情况。

  谈到近日接力而下的大雨小雨,他说:“长沙春夏时节的雨水,就像跟屁虫,甩都甩不脱,给施工造成诸多不便。但是,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严格安全生产措施,有效地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在同事的印象里,刘宇是一个“苛刻”的人,只要涉及安全问题,哪怕是作业支架上一颗螺丝没拧紧,他都会毫不留情面,勒令责任人及时改正,并将其名字公布在展示区的安全黑榜上。为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七号地铁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这条清瘦的汉子,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和一副“包公心肺”。

  上月末的一天雨后,刘宇的身影,照例又出现在万芙南路地铁站繁忙的工地上。他一双犀利的眼睛,探测器一样四处逡巡,不肯忽略一点瑕疵。当走到第五仓作业区,他的双脚,突然按下了暂停键,如同巡查者发现防洪堤出现了溃口。眼前的一幕,让他胸口一紧:只见几个工人,正在高处绑扎侧墙的钢筋,脚下本该满铺的操作面,只踩了几根木方,周边应有的护档,也空缺了一大截。刘宇心里一惊,倒抽了一口凉气:若他们稍有不慎,一脚踏空,坠落下来,后果真不敢设想啊。他立马跑过去,请施工人员停止作业,先把安全防护做到位。对方下来后,给了他冰冷的脸,抱怨道:“真麻烦!本来工期就急,搞么事要费这个工夫咯?”虽然有抵触情绪,但对方还是按要求做了。

  提起这件事,刘宇释然地笑了笑:安全总监,就是当“恶人”的,我们肩上好比放着一座岳麓山,责任之重,唯有竭尽全力扛着,就算是做“恶人”也要做到底。

  一种情怀

  在地铁七号线一标段项目部,建设者们实干、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深植在员工心里,且已化作了一种情怀。

  28岁的陈尚,有一张学生气的脸。热心研究历史的他,发现地铁七号线,与当年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的线路惊人地重合。他就利用工闲时间,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深入调查了解历史真相,将七号线沿途多个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发生地点,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生成了“长沙地铁七号线红色线路图”。项目党建陈列室展示墙上,一条醒目的红线,将洞井白田铺、二里牌、南元宫、古潭坪、清水塘、协操坪等曾经发生过红色故事的地点,标示得一目了然。

  谈到员工的正能量,项目生产经理杨广介绍了韩树成,他是云塘站工地的一个工区长,黑龙江人,33岁。他来到七号线工地后,前三四个月忙得连轴转,一直没空回黑龙江去看父母和女朋友。等去年年底他打算休假时,疫情来势汹汹,工地上感染人数不少,他也不幸中招了,高烧39摄氏度多。谁知,他只在床上躺了一天,第二天就跑到工地上班去了。当同事劝他回去休息,他嘴巴一张,吐出四个字:“我好了呢!”然而他被自己烧红的脸庞,“出卖”了。项目部领导,一看就知道他在硬扛,逼着他乖乖地回到病床上,好好休息。他急了:“生病的人多,我不上班,工作谁干啊?”在他的心里,工作才是天大的事。韩树成一天到晩泡在项目现场,就像脚下长了根须。最后,他将自己的女朋友从千里之外的北方,“拐”到长沙来工作了……

  “从0到1”

  午后的阳光,照得人晃眼。项目上从事创新研究的工程师侯亚康展示了一项重大成果——“造石机”的一张长卷图,上面画的那一套设备,可以将盾构机作业时挖出的渣土变废为宝,现场制作成各种漂亮的护坡砖、植草砖、步道花砖和砌墙砖等,解决了大型工程盾构渣土,无处堆放,外运成本高,且对环保不利的大难题。这是中建五局建设者们创新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盾构渣土原位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并且产线在长沙地铁一号线北延线上的秀峰站工地成功应用。

  这个讲一口标准普通话,戴眼镜、皮肤晒得黝黑的中年男子,在陕西的渭水边长大,却在湘江之滨找到了用武之地,成为“造石机”研发团队的核心骨干。

  “2017年的一天,我们在地铁三号线工地,见到盾构机静悄悄的,没有运转,工地外渣土堆积如山,一问才知道因下雨,渣土外运不及所致。回到单位,他找到岩土研究专家阳栋博士商量,决定将解决渣土问题列入攻关课题。紧接着,我们在谷山租了一个厂房,自己动手切割、焊接,研制起设备来,包括渣土料仓、破碎机、搅拌机、控制柜、成型设备、电气操作平台等,都经过了反复改进,不断优化……终于在2022年盛夏,我们成功了!”

  迈出自己“从0到1”的这一步,是多么珍贵,多么提振民族信心的壮举呀!在国家急切呼唤“科技创新英雄”的时候,侯亚康、李水生、阳栋们,义无返顾地冲上了前线,以智慧、以赤子之心拼搏。毫无疑问,他们就是一群“可爱的人”。

  在地铁七号线的南端,我只是浅浅一瞥,就看到了一派深情;看到了建设者精神的诗性与广大。

  我遇到的每个人,见到的每一张面孔,都有一种“建设范”,有实干与实在劲。

  而在我的心中,长沙地铁七号线的南端,是一个城市向幸福新生活出发的月台,更是建设者们用汗水写下的一首长沙新时代的长歌。


【作者:方雪梅】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地铁七号线的南端(报告文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