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劳模”老魏

  ■陈晓丹

  原先总是奇怪,这个老魏,怎么老跟我撞车。我拍树枝,他也拍树枝;他晒荷塘,我也晒荷塘。就连配的文字,也如出一辙。

  某年橘子洲夜,我们在湘江边接头,相互一对暗号,乖乖,竟然同月同日生,难怪一家不讲两家话。“同志啊!可算找到你了!”我们戏剧性地握手,使劲摇三摇,笑得见牙不见眼。

  所谓默契,多是精神层面的相见恨晚。外表儒雅持重,内在汪洋恣肆,这就是他,画家魏怀亮。

  老魏是艺术界“老口子”,然而眼神干净,澄澈无邪,像少年。你能透过这眼神,看到一个坦荡诚恳的灵魂。他用这双眼睛,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于是他笔下那些飞禽走兽活了,并透过纸面,说出他的情感与哲思。

  他有一幅画,叫《心存高远》。画一只鸟,双脚立在地上,直直的头朝上。你不知道仰望苍穹的,到底是鸟,还是老魏本人。“在艺术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种高度,似乎有无数的路径可以通往,却永远难以抵达,唯一能够企及的,只有引颈仰望的目光。”老魏说。

  前几年,老魏还在省画院三楼上班,我隔三岔五去玩。他的画室有两样大家伙。一个是画案,两三米长;二个是工作墙,在画案对面,五六米长。那些仰望苍穹的鸟、高楼夹缝里寻找栖息地的熊、沿下水道攀爬的环尾狐猴、爬上工地脚手架的考拉、下水井口的鸵鸟……就从这面墙上诞生。

  这真是面神奇的墙啊。

  “劳动模范”老魏,也就在这里,陆续创作了《路上的风景》《都市空间》《都市状态》《寻找栖息地》《湖湘之门》《山谷里的居民》等近10个系列的作品,在花鸟画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他用传统笔墨、现代图式、当代思想,观照人类社会转型期,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的痛苦撕裂和矛盾冲突,隐喻他对社会的思考和追问,震撼了诸多观画者。

  老魏的花鸟画来自传统,又不陈陈相因,在表现语言与技法层面,他更注重的是如何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不是“插在稻田的稻草人”,而是“会抬头思考的鸟”,用颠覆与创新,重建人们对花鸟画的审美。

  老魏有很多世俗标签。军人、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省画院院长、省美术馆馆长、文联领导,又有很多精神侧面,书生、道家、侠客、隐士……他像苏州园林回廊十八转,步步风景,让人迷离又惊喜。到底哪个是他?大概都是,大概又不完全。

  “白天是画家,晚上是道家”,老魏有天喝了酒,笑眯眯地坦白。

  所以画室所见、艺术馆所见,是“白天是画家”的状态无疑。而“晚上是道家”的状态,藏在他生活中每个角角落落。

  他喜欢手机摄影,随意记录“路上的风景”,什么春天花开的声音、夏天长空的白云、秋天金黄的田野、冬天残荷的寂美。总之纵情自然,浓酣忘我。

  他洒脱。画画洒脱,为人更洒脱。有人为金钱而画,他是为精神愉悦而画,熟人、熟人的熟人、不太熟的人,只要趣味相投、性情所致,他以画相赠,引为知音。总之淡泊明志,超然物外。

  一个甲子过去,老魏活出厚重,万事游刃有余,万物了然于胸。一方面他以笔墨反映时代,懂得进;一方面他以笔墨反映学养和东方审美意蕴,深谙藏秀之趣、拙朴之美、大道为简,懂得退。

  是以进可攻,退可守。既有“我行我道、我有我法”的审美法度和突破,又有崇尚自然万物,“单恋江南半亩田”的魏晋风度。他身上蕴含着道家的美学,在浓与淡、进与退、取与舍、冷与热中张弛……

  这些思想,这些境界,让他的画他的人,都具有格、局、度。

【作者:陈晓丹】 【编辑:黄能】
关键词:画家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