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留连都正街

  ■沙金

  在长沙生活了三十余年,说实在的,去那些老街小巷走得并不多。黄兴路、太平街、坡子街算是去过好几次,但这些地方人潮涌动、热闹繁华,商业化气息太浓,人行其中,总觉得心浮气躁,让人无法安静。

  前不久,一个双休日的下午,和妻子逛街时无意中走到了都正街,顿觉眼前一亮。举目张望,老街从外观上看,让人的视觉十分舒适。这里远离了混凝土的古板冷峻,但见古色古香的建筑装饰,一溜高悬的大红灯笼,错落有致的灰青色麻石路面,还有那些真真假假绿色植物的藤蔓,或攀墙而生,或空中垂下,将老街装扮得既浓郁古朴,又颇具现代生活的气息。

  都正街与天心阁相邻,这里是老城区的老城墙脚下,因清初都司衙署所在而得名。经过前几年提质改造后,这里仍保留着长沙百年前原汁原味的都市风情,藏匿着古城的过往岁月。街两旁纵向延伸着“詹王宫巷”“清香留巷”“香铺巷”“千总巷”“铁铺巷”等小巷,这些名字很有意思。我想,每一条小巷都有着一段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掩藏着一些动人的故事。

  顾名思义,从小巷名字上猜测,铁铺巷以前应该有开铁匠铺的,千总巷应是住有官员的地方,而香铺巷是不是有人家开香铺呢?经过打听和查找资料,果然如此。只是詹王宫巷,我无法想象到这竟是湘菜祖师爷所在地。据说,长沙以前但凡有点声名的餐馆,掌勺的大师傅多半出自这里。如曾为毛主席做菜的著名厨师石荫祥,就是住在詹王宫小巷的。还有一位彭长贵,曾给蒋介石主过厨。

  怀着好奇和探寻的心情,我和妻子每见一条小巷,都会走进去看一看,一个下午,我俩在都正街小巷中流连忘返。在这里,没有嘈杂之声,亦无纷争之扰,可以尽情地享受老城的古韵遗风、市井的清静自在。午后的阳光透过屋顶的雕梁与树枝,照射在老巷麻石路上,偶尔有微风拂过,灯笼、树枝以及旗帜随着光影一同晃荡,一种无法言说的静谧而祥和的气息在街头巷尾流淌。

  都正街的店铺不多,更谈不上热闹,它十分的安详,如同漏掉的时光,不想惊起外面的涟漪。这里的民居、客栈、小吃店、艺术馆,或者采耳、修脚、刺青、拔火罐等一些传统而小众的店子,似乎都处在一种慢生活的节奏中。像周记粉店、老荣华斋、阳意子等百年老店和一些网红店,在这里也收敛沉寂了许多,它们的存在承载着长沙人对这座老城不舍的温情记忆。

  小巷尽管偏僻且狭窄,却也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流连于此,从他们的举止形态来看,显然也是带着寻幽探奇之心。让我有些诧异的是,有不少年轻的学生伢妹也结伴出现在这里,他们穿着时髦的衣衫,还有一些特意身着汉服,以小巷中老旧建筑及物品为背景拍照留影。在我的想象中,年轻人应该不会喜欢这种地方的,事后细想,或许这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心中不由有几分欣喜。

  来到香铺巷的终端,这里有一家名叫“巷尾时光”的艺术馆。据说,在长沙很多搞文艺、玩音乐、画画的人都知道这里,一个只有三十来平方米的房子,兼做画室和音乐厅,常年有画家和乐手在这里作画、驻唱,这不应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话么?此时,一阵悦耳的古琴声传入耳中,透过门帘往内望去,一位身着素色长裙的妙龄女子正在弹奏,我站在门外巷中,听得如痴如醉,不舍离开。

  在都正街还值得一提的,这里设置了许多雕塑小品,那些来自老长沙市井中的人物雕塑形象生动,恍若再现那些远去的生活场景:在户外竹床纳凉、拉三轮车、跳房子、扇纸牌、玩滚轮、荡秋千……无不为小巷平添生趣,每走几步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气息。

  坐在清香亭憩息时,我跟妻子说,以后我们要多走走长沙这些老街小巷。妻子附和道:是的,这些地方还是很有意思的。

【作者:沙金】 【编辑:黄能】
关键词:都正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