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频:到兰州寻左宗棠

  2017年初,左文龙老爷子跟我说,他这辈子还没有去过甘肃,八十岁前一定要去,以不留人生遗憾。问我是否有机会,如有一定记得带上他。

  左文龙老爷子是左宗棠的嫡长玄孙,77岁。2016年,因为清明祭祀左宗棠与我认识。作为《左宗棠》的作者,我对他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

  他在长沙出生,他过继后的父亲左景祜,曾继承过左宗棠的二等恪靖侯。早年,他家里曾保留过一些左宗棠的印章。他说,自己偶尔也回湘阴柳庄,但会买门票。

  这情节,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传记电影《末代皇帝》里有个镜头:溥仪去世前,独自买好门票走进紫禁城,最后一次在皇帝的宝座上躺了一会儿,并找到童年时藏下来逗趣的蝈蝈盒。

  两月后,兰州市图书馆打来电话,邀我去“金城讲堂”,讲左宗棠家风。我在受邀名单里加上左文龙。

  飞机穿湖北、陕西,一路来到兰州。才入甘肃境内,满眼青绿消失,突现皱灰群山,连亘达数百里。

  5月的天气,阳光很好。走出飞机,天穹高高,黄山莽莽,肃静苍远,情景恰如左宗棠当年奏折中、书信里常用的一个词语:“黄沙远塞”。

  到达当天,负责接待的同志陪我们参观中山桥、金城关、黄河母亲雕像。西北土地给我的初印象,是粗犷与至诚。

  第二天的课很热闹,也很轰动。兰州人对左宗棠的热情,本来就高。

  课后,正在修复甘肃贡院至公堂的几位负责人请客,邀我一行。

  1867年,左宗棠率湘军从福建出发,浩荡西征。他们在1872年进入兰州,到了1881年离开兰州,中间九个春秋。

  甘肃贡院是左宗棠于1875年修建的。这一年是甘肃全境平定、新疆筹备收复的军事空暇期。之前,甘肃学子考举人,须去西安。甘肃地形狭长、省内从西到东距离两千多公里,自然条件恶劣。逢三年大考时节,秀才们牵马匹、带书童,跋山涉水,参加乡试。大量的考生活活累死、饿死、冻死、病死在路上,功名已成畏途,甘肃文教由是千年不昌。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大刀阔斧地改革,他上争朝廷政策,下抓贡院建筑,中倡民间筹款,扎扎实实将能容纳四千人的考场设到本省兰州。甘肃贡院落成,本省文化教育事业从此喷薄。自1875年起,短短百余年里,甘肃培养出的人才,超过之前历史的总和。今天的甘肃文化人对此感激殊胜,视左宗棠有开辟之功。

  至公堂是甘肃贡院的主体建筑,百余年来,一直是甘肃人心中的文化圣殿。我去时,正全面修复,左宗棠题写的“至公堂”匾额还在,依然清晰。只是,他题写于贡院大门的巨幅对联,原字已经大幅掉漆,刻痕亦随时光漫漶:“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

  这是 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左宗棠拿自己三次进士落第的故事做励志教材,激励甘肃全省的秀才:求学应考取功名,贵在不怕苦、有恒心。

  左宗棠在兰州的遗迹,于今保存得最好的,是原陕甘总督府。这是左宗棠当年驻节所在地,也是今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地。一个行政地方,能有如此的建筑文化传承,全国范围内亦不多见。

  左宗棠个人捐建的黄河大铁桥还在使用。当年,左宗棠将兼任陕甘茶马使个人所得的白银,全部捐了出来,成立左氏基金。后任陕甘总督利用这笔捐款,从德国进口钢材,建成此桥。 此桥成了中国有 史以来第一座纯钢铁结构的跨黄河大桥,为示纪念,被取名左公桥。进入民国后,此桥改名中山桥。桥沿用至今,仍牢固如新。

  左宗棠以高明的政治智慧与一流的行政能力,让甘肃旧貌变新颜,甘肃人民没有忘记。为纪念他而建于兰州市五泉山腰的左公祠,如今每年都要吸引全球数百万的游客前来观摩、拜谒、追思。

  在左公祠观摩这天,刚好过端午节。 我即兴写下一首《端阳节访五泉山》,作为凭吊:“柳壮槐深灰屋檐,庙在黄沙卧佛间。千年离骚谁问得?遥看南山却眼前。”

  离开兰州时,左文龙老爷子对我说,到了兰州,自己总算了了心愿,现在要赶回长沙,参加演出。他在长沙组建了50多人的乐团,出任团长,自拉大提琴,每天乐和,不知耄耋将至。

  我看着老人的豪情,感觉到了血脉相连的神奇。



【作者:徐志频】 【编辑:姚碧姿】
关键词:左宗棠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