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直播盛行,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舒文 通讯员 王轩)前不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黄国平博士的一封致谢信走红网络。信中,黄国平用质朴的语言,回顾了他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网友,也让每一个正在人生道路上奋进的人从文中读到了自己。当下,当人们大谈“内卷”时,黄国平从小山坳的田垄上走到中科院,再到入职世界五百强企业腾讯的励志故事,再次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
关于读书,胡适先生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作为获取知识和探索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大众“读书”情况不尽如人意。前不久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上年减少2.6本,同比下降30%。
短视频、直播盛行背景下,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连日来,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南大学借阅达人、大学老师和部分家长,请他们从不同角度为大家支招。
故事
阅读让她找到了人生的航向
前不久,刘思被推上了中南大学官微,原因很简单:读书这件事。
中南大学图书馆的借阅大数据显示,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该校本科生借阅纸质文献的人数占学校师生总人数的60%以上,人均借阅册数为6册。借阅册次最多的是来自文学院中文专业的大二学生刘思,她的借阅总册次为121次,因此被冠以“借阅达人”的称号。
当看到这条推文后,刘思惊讶道:“没想到借了这么多书。”不过,对于她的室友来说,这并不奇怪,她们私下调侃:“寝室对她来说,如同宾馆。”
“通常情况下,我会在7时20分左右出门前往图书馆,除上课、吃饭外,其余时间都在图书馆看书和学习。”在刘思看来,图书馆好比一艘船,在这里每找到一本书,像开始一段旅程,而每次阅读一本书就像交了一个朋友。
“它可以让我突破时空,自由交到不同圈层的朋友,并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批判性思维,不断塑造和完善人格。”刘思表示,阅读让她找到了人生的航向,并成了她的人生转折点。
“高中时期,顶着高考压力,重复着机械单调的生活,让我开始思考学习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冥思苦想找不到答案时,小说《悲惨世界》主人公面对命运不公,受到感化后去恶从善,经过了十年的辛勤努力,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回报社会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会我如何在困境中成长。”刘思说。
“沉迷”阅读的刘思并没有成为象牙塔里的“书呆子”。更多时候,她都是带着现实问题去探索她感兴趣的领域。“我认为,学和思要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停在思而不学的层面,否则,就无法跳出原来的思维圈,得到进步和成长。”刘思认为,在校学生不应将读书视为别人强加于自己的事,而应将它当作与自己独处的机会。“独处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一个人学不会独处,那么,在面临人生困境和选择时,就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阅读,刘思的成绩名列全年级第六,大一时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院级奖学金。
观点
碎片化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众所周知,读书不仅是一种消遣、打发时间的行为,更是成为一条获取知识、彰显价值的途径。尽管如此,当短视频、直播强势来袭时,许多人分配在读书上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据央视《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休闲时间里,大约有38%的人在刷手机;而排在手机娱乐前三位的是刷短视频、打游戏和追剧观影。
“大家沉迷在短视频、社交媒体、游戏的丰富性、多样性、即时性时,自以为视野变得更开阔、观点变得更多元。实际上,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封闭、贫瘠……任何一种成长,特别是大学教育,都要求一种深长缓慢的阅读、长程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短平快。”有专家如是说。
“以碎片化阅读为例,常常有人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但是碎片化阅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很难让人获得深层次的阅读快乐,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书本之中,才能沉下心来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深层次阅读,只有纸质书才能体会到。”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科教科科长张觅表示。
张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多部作品,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开设有“中医药与文学”“古典诗词鉴赏”等课程。她受邀去多所知名高校进行阅读讲座。一次,为了暖场,她出了一个有关《红楼梦》的灯谜。原本担心出题太容易影响效果,不过,令她惊讶的是,能答上的同学竟然屈指可数。她当场调查有多少人读过《红楼梦》,结果人数非常少。这引起了她的关注。
她认为,大学生应该多读经典。“大学生拥有很好的阅读环境,而阅读环境好,非常有利于进入深度阅读。”张觅说,古诗之中便有“窗临水曲琴书润,人读花间字句香”之句,在草木香气里读书,是一生中的好时光。
听她读书讲座的学生,常常会问她如何摆脱手机依赖症。张觅给出的建议是:阅读前,一定要关掉手机,以克服手机依赖症。当一个人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后,便会觉得眼前大放光明。书籍可以给年轻人一个丰富而博大的世界,可以滋养生命,也启发心智。
支招
家长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那么,如何才能帮孩子更好养成阅读习惯呢?长沙家长李晓欢表示,营造家庭的阅读氛围非常重要。
在许多人眼中,李晓欢的孩子申逸晨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拔尖,而且还是学校短绳队队员,获得了省级展演金奖,架子鼓也通过了六级。最让人称赞的是,从二年级起,他便开始写诗,原创诗歌曾在长沙市规划馆展出。去年,他还通过长沙市图书馆“小青苗”的层层选拔,成为其中一员。
谈及孩子成长秘籍,李晓欢表示,离不开书香的浸润。申逸晨是天心区红卫小学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出生在书香家庭,外婆是中南大学铁道学院退休职工,父母也非常热爱阅读。一家三代人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一同前往长沙市图书馆阅读。他们家里也变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堆满各类书籍。
阅读拓展了申逸晨知识面的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写诗兴趣。“三年时间里,他创作了60多首诗,既有古诗词,也有儿童诗歌和现代诗歌。”李晓欢告诉记者。
“且笑天下山如画,又闻彼岸海纳川。登高望远凭栏处,共睹山川流水潺。”这是去年4月申逸晨根据旅游经历创作的诗《望山川》。如果不说,记者还以为出自哪位成人的笔下。从他创作的现代诗《你好,春天》,人们看到了孩童视角的春天:“不再懦弱的桃花,在雨中握住了春天的手,越挫越勇,越开越艳,怒放在饱含风雨的白昼……”《我在哪儿呢》成为他的课余生活的写照:“谁见过我呢?原来我在泰山上,当你听见呼啸声时,那是我在赏读着壮丽山河……”
李晓欢表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刚开始,家长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籍引导他们阅读。选择书籍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孩子幼儿阶段可多看绘本,上了小学,可以慢慢过渡到有拼音的书籍,扩大阅读范围。”
她认为,阅读不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博物馆、革命圣地,这些也可以成为“读”的一部分。“从幼儿园开始,我们每年带孩子去全国各地研学,每次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大大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对书中的内容认识更加深刻,也让他更加喜欢阅读。”她建议,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阅读分享活动,这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养成习惯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记者手记
放下手机,开始阅读吧
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仔细琢磨这句话,不无道理。一个经历了丰富阅读的人,会对生活和生命产生深度思考,并在阅读中取得一次次进步、一步步成长,最后灵魂也得到升华。
聚焦名人,也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特点——爱读书。毛泽东一生特别爱读书,他青年时期曾在繁华的马路旁、昏暗的路灯下看书,甚至躲在厕所里看书。新中国成立后,他总是会挤出时间来读书。他的住所里,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一有空闲拿起书就看。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此前回访母校明德中学,给师弟师妹们分享他的求学之路。他说,让他启发最大、受益一辈子的,是在明德中学的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在那里,他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博览群书,这种文化熏陶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兴趣以及不断探索的渴求。
其实,我们不但可以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也可以从中找到一生最好的朋友。它像一盏灯,照亮我们一路晦暗的旅程;也像一座塔,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
此时,不如放下手机,开始阅读吧!
>>我要举报